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
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为饿夫。
冯京(一○二一~一○九四),字当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一说咸宁(今属湖北)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六六)。通判荆南军还,直集贤院,判吏部南曹,同修起居注,试知制诰。岳父富弼当政,避嫌出知扬州,改江宁府,以翰林侍读学士召还,纠察在京刑狱。爲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出知太原府。神宗立,復爲翰林学士,改御史中丞。熙宁三年(一○七○),擢枢密副使(同上书卷二一三)。四年,进参知政事。因数论新法,出知亳州,歷渭州、成都府、河阳府。哲宗即位,拜保宁军节度使、知大名府,改镇彰德。晚年爲中太一宫使兼侍讲,改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师致仕。绍圣元年卒,年七十四。謚文简。有《灊山集》(《鹤林玉露》乙编卷四),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六《冯文简公京传》。《宋史》卷三一七有传。今录诗七首。
《答伯庸》是宋代文学家冯京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孔子的文化遍布天下,
孔子的道德也遍布天下。
掌握其文化的人成为官员和贵族,
掌握其道德的人过着贫苦的生活。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孔子和其思想的赞美,以及对孔子文化和道德的价值的反思。孔子的文化和道德被描述为遍及天下,意味着其影响之广泛和深远。诗人通过对孔子文化的掌握与道德的追求的对比,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念,即文化的掌握能够带来地位和权力,而道德的追求则可能导致物质上的困苦。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明确的语言,传达了对孔子文化与道德的不同解读和评价。首句以孔子的文化遍布天下为开头,突出了孔子思想的广泛影响力。接着,诗人通过对文化与道德的对比,暗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平现象。得其文者成为公卿徒,表示掌握孔子文化的人能够获得高官厚禄。然而,得其道者却只能是贫苦的饿夫,强调了追求道德的人可能会遭受物质上的困苦。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使得这首诗词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思考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孔子文化与道德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它提醒人们在追求权力与物质的同时,也应当注重道德与人格的培养,实现内外兼修的全面发展。同时,这首诗词也在某种程度上呼吁社会关注和尊重道德价值,以实现更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芙蓉带结红鹓蒂,杨柳丝牵紫燕飞。独掉兰舟何处宿,年年飘泊待郎归。
削发村院里,僻陋少见闻。信脚到南地,也作住山人。龙床角畔脱空话,引得衲子如蜂屯。思归未得,故国梦频。殷勤藉汝将予去,且看梨花二月春。
谁人能夺伯氏邑,何德敢隳三子都。内史自侵汉家庙,未须削楚更衰吴。
_颐江畔,问收拾多少,山光水色。此是朝宗东去路,准拟鸣鼍浮鹢。儒馆英游,侯藩贤望,便合还丹极。九重渴想,甘泉闻道虚席。因念北阙同朝,西州联事,久矣心相得。邂逅天涯拚一笑,洗我尘胸俗臆。报国无功,归田有兴,寤寐松坡侧。他时音问,且凭来信鳞翼。
竹里幽栖不掩关,解将应俗等居山。风流彭泽羲黄土,诗力苏州季孟间。官缚犹存紫公服,客来肯靳玉絛环。雪儿小直珠千斛,可但疎帘见一斑。
水国春雷早,阗阗若众车。自怜迁逐者,犹滞蛰藏馀。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