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昔放逐,牧羊沧海滨。
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
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
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
苏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年二十七,始发愤爲学,举进士,茂才异等皆不第。仁宗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遂知名。爲秘书省校书郎,灞州文安县主簿。与姚闢同修礼书,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五十八。着有文集二十卷,传世有《嘉祐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苏君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苏洵诗,以明嘉靖太原府刻《重刊嘉祐集》十五卷爲底本(存诗一卷),校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巾箱本《嘉祐集》(简称四部丛刊本)、清康熙邵仁泓刻《苏老泉先生全集》(简称康熙本)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答陈公美四首》是苏洵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公孙昔放逐,牧羊沧海滨。
勉强听乡里,垂老西游秦。
自顾未为壮,徒为久辛勤。
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公孙昔(公孙兴,苏洵的朋友)的命运遭遇,他曾被放逐到海滨牧羊,后来勉强回到家乡听政,晚年又去秦地游历。诗人通过描述公孙昔的经历,表达了对君子境遇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以公孙昔的经历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君子境遇的看法。首先,诗中提到公孙昔曾被放逐到海滨牧羊,这暗示了政治斗争和命运的无常。放逐牧羊的形象象征着公孙昔在边缘地带过着辛苦的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权力。
其次,诗人描述了公孙昔勉强回到家乡听政,但他的年岁已经垂老,又选择了西游秦地。这表明公孙昔虽然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他的壮年已经过去,只能在晚年继续奔波劳碌,感叹自己未能实现更大的成就。
最后两句"君子岂必隐,孔孟皆旅人"则表达了诗人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君子不应隐遁,而应积极地参与社会,追求公正和道德。诗人以孔子和孟子为例,将他们视为旅人,强调了君子应当以行动来改善社会和人类的命运。
整首诗词通过描写公孙昔的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君子境遇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在命运的摆布下,君子应当坚守初心,积极追求理想,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社会和人类的命运。
一枕山城晓梦惊,了规啼破月斜明。只应知我倦游苦,故作不如归去声。
旅馆何年废,征夫此日过。途穷人自哭,春至鸟还歌。行路新知少,荒田古径多。池篁覆丹谷,坟树绕清波。日照蓬阴转,风微野气和。伤心不可去,回首怨如何。
醉里题诗偏韵恶,秋来劝酒益杯深。不才多病俱非敌,绿绮缘何得报金。
朝携下枫浦,晚戴出烟艇。冒雪或平檐,听泉时仄顶。飙移霭然色,波乱危如影。不识九衢尘,终年居下泂.
一晴初已涉秋残,晴到深冬兴未阑。不雨临空聊尔湿,无霜元是盛哉寒。出乘气末群阴乱,归抱精风万物安。深省莫如坚坐是,还家毋更是蒲团。
关山秋尽雁随阳,雁去人闲不下堂。绝塞貒弓空抱月,孤城画角自吹霜。青天欲问云霄远,白发还惊岁月长。漫说安危浑注意,可从国手试温凉。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