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再用前韵二首》

行雨龙公屡易方,魃妖谁敢扇余殃。
田畴接得三年熟,枕簟供来几夜凉。
更喜征夫无减灶,定应行旅不赍粮。
寄声鄞土黄承事,有粟何须更窖藏。

作者介绍

吴潜(一一九五~一二六二)(生年据《许国公奏议》卷二《再论计亩纳钱》“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亲擢之恩”推定),字毅夫,号履斋,宁国(今属安徽)人。渊弟。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授镇东军节度签判,改广德军。召爲祕书省正字,迁校书郎。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通判嘉兴府(《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权发遣府事。五年,迁淮西总领(《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一)。歷知建康府、隆兴府、太平州、庆元府、平江府、镇江府、临安府。以言官论列,请致仕。起爲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徙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入爲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二年罢(《理宗本纪》三)。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再判庆元府,移判宁国府。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进封许国公(《理宗本纪》四)。景定元年(一二六○)以谏阻贾似道建储之议,谪建昌军,寻徙潮州。二年,责循州安置。三年卒于贬所(《理宗本纪》五)。有《许国公奏议》四卷。诗文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收辑遗文编爲《履斋遗稿》四卷,但所辑面不广。事见《宋歷科状元录》卷七,《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吴潜诗,第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履斋遗稿》及《两宋名贤小集·四明吟稿》爲底本,第二、三卷以《开庆四明续志》所收之《四明吟稿》二卷爲底本,散见他书之诗编爲第四卷。

作品评述

《再用前韵二首》是宋代吴潜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吴潜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社会改革和农民生活的关切。

诗词的中文译文:
行雨龙公屡易方,魃妖谁敢扇余殃。
田畴接得三年熟,枕簟供来几夜凉。
更喜征夫无减灶,定应行旅不赍粮。
寄声鄞土黄承事,有粟何须更窖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农民贫困的关切,呼吁改革和保护农民利益。

首先,诗中提到了"行雨龙公屡易方"的句子,表达了统治者频繁更换政策的情况。"行雨龙公"指的是负责管理雨水和灾害的官员,但由于政策的频繁变动,无法有效地预防灾害,给人们带来了不幸。

接着,诗中提到了"魃妖谁敢扇余殃"的句子,表达了人们对于灾祸的恐惧。"魃"和"妖"都是指邪恶的灾害之神,而"扇余殃"则是指引发灾祸。这里作者暗示,社会的不公和政策的不稳定会给人们带来灾祸和不幸。

然后,诗中描述了农民的生活情景,"田畴接得三年熟,枕簟供来几夜凉"。这句表达了农民通过辛勤劳作,使得田地连年丰收,但他们的努力却不能换来安稳的生活,暗示了社会贫富差距的存在。

接下来,诗中提到了"征夫无减灶,定应行旅不赍粮"。这句表达了农民子弟为了生活而外出打工,但他们的劳动所得却不能减轻家庭负担。同时,诗人主张不应该把行旅者作为负担,而应该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最后,诗中提到了"寄声鄞土黄承事,有粟何须更窖藏"的句子。这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政府官员的期望。"寄声鄞土"表示作者将心声寄托在家乡,希望家乡的事务能够得到关注和改善。"黄承事"则指的是政府官员,诗人希望他们能够关心农民的处境,不要把粮食囤积而应该分发给需要的人。

总的来说,吴潜的《再用前韵二首》通过以自然现象为比喻,抒发了对社会不公和农民贫困的忧虑和呼吁。他希望改革能够解决社会问题,让农民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和农民的深情厚意。这首诗具有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的特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手法,传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期望。

  • 《春桂问答二首》

    问春桂,桃李正芬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春桂答,春华讵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 《怀寄周静得》

    老尽黄花梅又开,故人不见入城来。武康县北三桥步,夜夜梦中行一回。

  • 《客夜不寐四首》

    飞腾志意老来休,却听鸡声吟掉头。催雪忆梅还得句,到家准拟阿儒求。

  • 《漫兴 十七》

    重阳今日是,风雨满空城。白发殊无赖,黄花似有情。山寒孤树老,江净众鸥明。且愿烽尘息,讴歌乐太平。

  • 《澹山岩》

    拭目澹岩景,莺花三月时。洞堆钟乳石,林拥梵宫基。泉莹宜烹茗,崖穷好笔诗。胜游情未倦,又促解舟维。

  • 《疏雨》

    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卷帘燕子穿人去,洗砚鱼儿触手来。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