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海棠花下,又何如、玄都观中游。
叹佺巢蜀锦,常时不数,前度何稠。
谁见宣华故事,歌舞簇遨头。
共是西江水,不解西流。
在处繁华如梦,梦占人年少,生死堪羞。
任倾城倾国,风雨一春休。
醉逢君、何须有约,醉留君、系不住扁舟。
空又失,花前一笑,绿尽芳洲。
刘辰翁(一二三二~一二九七)(生年据本集卷九《百字令》自注“僕生绍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天下同文集》卷三七《哭须溪墓》),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因母老,请爲赣州濂溪书院山长。五年,应江万里邀入福建转运司幕,未几,随江入福建安抚司幕。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爲临安府教授。四年,入江东转运司幕。五年,爲中书省架阁,丁母忧去。元成宗大德元年卒。遗着由子将孙编爲《须溪先生集》,《宋史·艺文志》着录爲一百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爲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 刘辰翁诗,《须溪集》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有关书引录,编爲第一卷。《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以宜秋馆本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编爲第二、三、四、五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八声甘州(和汪士安海棠下先归,前是观桃水东,至其乡真常观)》是宋代刘辰翁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问海棠花下,又何如、玄都观中游。
叹佺巢蜀锦,常时不数,前度何稠。
谁见宣华故事,歌舞簇遨头。
共是西江水,不解西流。
在处繁华如梦,梦占人年少,生死堪羞。
任倾城倾国,风雨一春休。
醉逢君、何须有约,醉留君、系不住扁舟。
空又失,花前一笑,绿尽芳洲。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在海棠花下问候,又问自己在玄都观中的游历如何。他感叹佺巢蜀锦,这是一种贵重的丝织品,但常常被人忽视,前次的经历又有多少人重视过呢?他想知道谁见过宣华的故事,宣华是指宣和殿,曾经是皇帝舞蹈的地方。他借用西江水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困惑和不解。
他觉得生活中的繁华如梦一般虚幻,这种梦想占据了人们的年少时光,使生死成为一种羞耻。他认为无论多么美好的城市和国家,风雨一季过后也会消失。他说醉酒遇见君子,何需有约束,醉酒留住君子,也无法拴住扁舟。他认为这些都是空虚的,花前的一笑,意味着一片美丽的景色已经凋零。
赏析:
这首诗词以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描写自然风景和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诗中使用了许多意象和比喻,使诗词充满了诗意和含蓄的意味。
诗中的海棠花、玄都观、佺巢蜀锦等形象丰富而细腻,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疑问。通过西江水的比喻,作者表达了对生活的迷惑和困惑,以及对繁华背后虚幻性的质疑。
整首诗词以“繁华如梦”为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虚幻世界的诘问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人认为人生中的美好和繁荣都是暂时的,风雨过后会消逝,而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追求和自我超越。
这首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启发。通过对人生的反思,诗人呈现了一种超越世俗和追求内心真实的态度。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示了刘辰翁的才华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社会观念和审美情趣。它可以被视为一首充满哲理和思辨的诗词作品,值得深入品味和赏析。
江山客思满,云水稻田空。日坞悬秋实,霜林坠晚红。
行穿六松阴,鸟语逢人寂。林僧洗山缽,正了寒堂食。揖我喜满颜,吟窗半轩辟。凤凰不无情,天外送佳色。春风动花雨,枝上或涓滴。羡师得安住,我亦有闲适。出门懒鞍马,把袂步幽石。石尽浮泥深,恰恰露双屐。临别心徘徊,野店更一息。
功被环宇,处蟲之灵。有神司之,以生以成。典礼有初,祀事讲明。孔盖翠旌,降集于庭。
径竹烟横素,庭莎露缀珠。
守地难越境,吊生宁及哀。自伤转蓬远,莫致束刍来。惨日熙夏屋,悲风号夜台。遥知倚庐处,流泪渍苍苔。
两月巴陵郡,搜诗朝暮间。空能饮江水,恨不上君山。昔者闻何至,今焉兴尽还。才名或遭骂,坎轲分低颜。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