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竹离披晓,凉风似故园。
惊秋对旭日,感物坐前轩。
江燕飞还尽,山榴落尚繁。
平生信有意,衰久已忘言。
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山郭风雨朝霁怅然秋思
桐竹离披晓,凉风似故园。
惊秋对旭日,感物坐前轩。
江燕飞还尽,山榴落尚繁。
平生信有意,衰久已忘言。
中文译文:
山郭上风雨朝霁,怅然思念秋天。
桐竹离散,黎明时分凉风宛如故乡。
惊觉秋意,面对初升的朝阳,心生感慨,坐在前轩之上。
江边的燕子飞走不见了,山上的榴花仍然繁茂。
我一生都对自己有所期望,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已忘记了那些话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詩人羊士谔写的,表达了对秋天的思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中以山岭上雨后朝霞初霁的景象开篇,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随着离散桐竹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秋天已经来临的氛围,这也引出了诗人对秋天的怀念之情。凉风宛如故乡,给人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用“惊秋对旭日,感物坐前轩”来描述自己对着初升的朝阳,感叹秋天的到来并思考人生的感慨。他坐在前轩里,感受着时光的流逝和自己的衰老,心生愈发深沉的情感。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一生中的信念和对自己已逝去的岁月的遗忘。他曾怀揣着满怀的理想和目标,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都已经在他的记忆中渐渐淡忘。
整首诗意境清新,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表达内心情感,诗人与读者产生了共鸣,让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自己的人生轨迹。
一片白云飞入山,须臾又出在人閒。我归十年不复出,说道云閒我更閒。
只把文章谒帝居,便从平地蹑空虚。分明有个上天路,何事儿孙不读书。
何其秀且明,而况清以美。不醉将如何,无吟讵自己。凡与共此者,但须行乐耳。无意固必我,可久速仕止。离合忍复道,光阴能有几。相对默不言,新篘多且旨。玄中难致诘,圣处可胜纪。何为是栖栖,未免聊复尔。
后苑归来月上初,天歌吹引下鸾与。春风料峭馀寒重,犹索金函览奏书。
魏公德业冠当年,汝守威名竦汉边。将相传家俱未远,子孙到处各推贤。风流最喜君真似,符竹连分政得专。岘首重寻碑堕泪,习池还指客横鞭。逃亡已觉依刘表,寒俊应须礼浩然。当有郡人知古意,栏街齐唱接篱篇。
法尔非修本十成,平常酬答最分明。端然指出长安道,无奈游人不肯行。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