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

谓东坡、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
向西湖两处、秋波一种,飞霭澄辉。
又拥竹西歌吹,僧老木兰非。
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机。
应倚平山栏槛,是醉翁饮处。
江雨霏霏。
送孤鸿相接,今古眼中稀。
念平生、相从江海,任飘蓬、不遣此心违。
登临事,更何须惜,吹帽淋衣。

作者介绍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是宋代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东坡赋归来,天还未派公回。
面对西湖两处,秋水波澜如一,飞霭澄辉。
同时享受竹林中的歌吹,僧人和老木兰并非独处。
一笑千秋事,浮世间充满危机。
应该倚靠在平山的栏杆上,这就是醉翁喝酒的地方。
江雨纷纷飘洒。送行的孤鸿相互呼应,在今古眼中显得稀少。
回忆起平生中与你一起经历江海的点滴,不管飘荡到哪里,不愿违背这份心意。
登临高处的时刻,何需在意吹走的帽子和淋湿的衣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江南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晁补之对人生和世事的思考和感慨。

诗的开头,晁补之说自己像东坡一样写完了赋文归来,但天还未派遣公差来接他。这里的"公"指的是官吏,暗示晁补之在官场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

接下来,他描述了西湖的美景,将秋水比作波澜如一的眼神,飞霭指的是水面上升腾的薄雾,澄辉则表示湖光的明亮。这些景物的描绘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之后,晁补之提到了竹林中的歌吹,以及僧人和老木兰。竹林常常是文人雅士的休憩之地,而歌吹可能指的是音乐和吹奏的乐器声音。僧人和老木兰则象征着寂寞和离散,他们并非只存在于竹林中。

诗的下一部分,晁补之谈到了人生的瞬间。他说一笑间可以决定千秋大事,暗示人生的转折点往往出乎意料。他认为现实世界充满了危机和风险,这种观念可能与他在官场上的经历相关。

最后,晁补之表达了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他说应该倚靠在平山的栏杆上,这是喝酒的地方,暗示他希望过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江雨纷纷的描写给人以忧伤的感觉,孤鸿的离去则使人感到无常和稀少。最后两句表达了他和伙伴一起历经风雨,不愿违背内心的执着和忠诚。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晁补之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感慨。他表达了对官场的失望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抒发了对友情和忠诚的珍视。整首诗的情感转折明显,从美景的描绘到对现实世界的担忧和对平淡生活的追求,再到对友情和忠诚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人生态度的一面。

  • 《留侯庙下作》

    貌如女子心如铁,五世相韩韩已灭。家童三百不足使,仓海君初去相结。秦皇东从博浪过,力士袖椎同决烈。晓入沙中风正昏,误击副车搜迹绝。亡命下邳圯上游,老父堕履意未别。顾谓孺子下取之,心始不平终折节。舒足既受笑且去,行及里所还可说。可教後当五日来,三返其期付书阅。

  • 《贺圣朝(道中闻子规)》

    征鞍南去天涯路。青山无数。更堪月下子规啼,向深山深处。凄然推枕,难寻新梦,忍听伊言语。更阑人静一声声,道不如归去。

  • 《畴依》

    恭惟道统,一绝千载。何绝之久,何续之易。师友之盛,东南洋洋。曰尹曰谢,曰游曰杨。

  • 《满江红(吴江秋夜)》

    一个兰舟,双桂桨、顺流东去。但满目、银光万顷,凄其风露。渔火已归鸿雁汊,棹歌更在鸳鸯浦。渐夜深、芦叶冷飕飕,临平路。吹铁笛,鸣金鼓。丝玉脍,倾香醑。且浩歌痛饮,藕花深处。秋水长天迷远望,晓风残月空凝伫。问人间、今夕是何年,清如许。

  • 《惟寅徵君踏雨过林馆为留终日因诵近赋绝句三》

    晚风吹雨过林庐,柿叶飘红手自书。无限萧条江海意,一尊相对忆鲈鱼。

  • 《句》

    西梁万里何时到,争似怀沙入九泉。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