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谒金门(和韵赋茶)》

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
七碗徐徐撑腹了。
卢家诗兴渺。
君岂荆溪路杳,我已泾川梦绕。
酒兴茶酣人语悄。
莫教鸡聒晓。

作者介绍

吴潜(一一九五~一二六二)(生年据《许国公奏议》卷二《再论计亩纳钱》“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亲擢之恩”推定),字毅夫,号履斋,宁国(今属安徽)人。渊弟。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授镇东军节度签判,改广德军。召爲祕书省正字,迁校书郎。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通判嘉兴府(《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权发遣府事。五年,迁淮西总领(《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一)。歷知建康府、隆兴府、太平州、庆元府、平江府、镇江府、临安府。以言官论列,请致仕。起爲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徙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入爲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二年罢(《理宗本纪》三)。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再判庆元府,移判宁国府。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进封许国公(《理宗本纪》四)。景定元年(一二六○)以谏阻贾似道建储之议,谪建昌军,寻徙潮州。二年,责循州安置。三年卒于贬所(《理宗本纪》五)。有《许国公奏议》四卷。诗文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收辑遗文编爲《履斋遗稿》四卷,但所辑面不广。事见《宋歷科状元录》卷七,《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吴潜诗,第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履斋遗稿》及《两宋名贤小集·四明吟稿》爲底本,第二、三卷以《开庆四明续志》所收之《四明吟稿》二卷爲底本,散见他书之诗编爲第四卷。

作品评述

《谒金门(和韵赋茶)》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吴潜。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
七碗徐徐撑腹了。
卢家诗兴渺。
君岂荆溪路杳,我已泾川梦绕。
酒兴茶酣人语悄。
莫教鸡聒晓。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与友人在金门品茶的情景。汤怕变凉,所以要慢慢煮开,煮出龙芽和凤草的茶叶。七碗茶徐徐地饮下去,已经让人感到饱腹。卢家的诗词才情广阔,君岂能理解作者在荆溪间徘徊的心情,而作者已经沉浸在泾川的梦境之中。在酒兴和茶醉之下,人们的言谈渐渐安静起来,不要让鸡鸣打破宁静的清晨。

赏析:
这首诗词以品茶为主题,通过描述品茶的过程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诗中用了一系列描绘茶的词语,如"龙芽"和"凤草",形象地描绘了茶叶的品质和价值。诗人将品茶的过程慢慢展开,从煮茶到品尝,再到茶酣的状态,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茶的香气和滋味。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自己和友人的对话形式,表达了对诗歌和梦境的向往。作者提到卢家的诗词才情渺茫,暗示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敬仰和追求。而"君岂荆溪路杳,我已泾川梦绕"这句话则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在思想和境界上的差距,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乡愁和梦幻的思考。

最后两句"酒兴茶酣人语悄,莫教鸡聒晓"则以鸡鸣作为时间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对宁静时刻的珍惜和对美好时光的期待。整首诗词以优美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触,描绘了品茶的情境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示了宋代文人对茶文化和诗歌创作的追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野步》

    江山客思满,云水稻田空。日坞悬秋实,霜林坠晚红。

  • 《入山谒怡然上人因成短篇皆书即时事》

    行穿六松阴,鸟语逢人寂。林僧洗山缽,正了寒堂食。揖我喜满颜,吟窗半轩辟。凤凰不无情,天外送佳色。春风动花雨,枝上或涓滴。羡师得安住,我亦有闲适。出门懒鞍马,把袂步幽石。石尽浮泥深,恰恰露双屐。临别心徘徊,野店更一息。

  • 《祀先蚕六首》

    功被环宇,处蟲之灵。有神司之,以生以成。典礼有初,祀事讲明。孔盖翠旌,降集于庭。

  • 《句》

    径竹烟横素,庭莎露缀珠。

  • 《寄李仁甫》

    守地难越境,吊生宁及哀。自伤转蓬远,莫致束刍来。惨日熙夏屋,悲风号夜台。遥知倚庐处,流泪渍苍苔。

  • 《寄秋怀》

    两月巴陵郡,搜诗朝暮间。空能饮江水,恨不上君山。昔者闻何至,今焉兴尽还。才名或遭骂,坎轲分低颜。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