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建康留守陈尚书韦华生日)》

天地一大物,扶植要人才。
人才谁是,不肯随俗强追陪。
与我言兮我愿。
莫我知兮谁怨。
全仗帝为媒。
此意久寥阔,今见者留台。
笏围腰,书创屋,骑笼街。
时贤白尽须发,老子抑名斋。
更取堂名淇绿。
要把北山万竹。
一日倚云栽。
自处只如此,将相任时来。

作者介绍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嘉泰二年(一二○二),召爲国子正,次年改武学博士。开禧元年(一二○五),召试学士院,以阻开边之议忤韩侂胄,改秘书省正字。次年出知嘉定府。史弥远当国,力辞召命。丁父忧,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起知汉州、眉州。嘉定四年(一二一一)擢潼川路提点刑狱,歷知遂宁、泸州、潼川府。十五年,召爲兵部郎中,累迁秘书监、起居舍人。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因言事以首倡异论、朋邪谤国黜靖州居住。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起爲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召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謚文靖。遗稿由其子近思、近愚刊行,传世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一百九卷。事见本集卷首宋淳祐九年吴渊序、清缪荃孙《魏文靖公年谱》,《宋史》卷四三七有传。 魏了翁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开庆元年刻本爲底本(此本有残缺,据目录,卷首即夺《游古白鹤山》、《和薛秘书绂闻鸦韵》、《和虞永康刚简沧江鹤再诞雏》三诗,但实爲传世诸本之祖)。校以明嘉靖吴凤高翀刻本(简称吴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水调歌头(建康留守陈尚书韦华生日)》是宋代魏了翁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地一大物,扶植要人才。
人才谁是,不肯随俗强追陪。
与我言兮我愿。莫我知兮谁怨。
全仗帝为媒。此意久寥阔,今见者留台。
笏围腰,书创屋,骑笼街。
时贤白尽须发,老子抑名斋。
更取堂名淇绿。要把北山万竹。
一日倚云栽。自处只如此,将相任时来。

诗意:
这首诗词是为庆祝陈尚书韦华的生日而写的。诗人表达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他们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存在。然而,真正的人才并不愿意随波逐流,追随世俗的追求。诗人希望与这样的人交谈,表达自己的愿望,但他不知道有谁会对他的愿望心怀不满。他寄望于命运之神,希望能够通过神的安排,让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留在建康(当时的都城)。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赞美和对自己境遇的思考。诗人认为人才是天地间最宝贵的财富,但这些人才往往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意迎合世俗的风尚,这使得诗人感到孤独。他希望能够与这些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求的人交谈,表达自己的愿望,但他不知道是否会因此招致别人的怨恨。因此,诗人寄望于命运之神,希望通过神的安排,能够留住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诗中还描绘了一些与建康都城相关的景物和场景,如执笏的官员、刻书的屋舍和骑马穿过的街道,这些细节使诗词更加生动。诗人还提到时贤白发、老子安静地居住在斋室中,抑制了自己的名望。最后,他提到了要取名为淇绿的堂室,并表示要种植北山上万竹,一旦成长茁壮,就可以依靠它们来支撑自己。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他相信只要待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等待到合适的时机,去为国家服务并发挥自己的才能。

  • 《秋夜听捣衣》

    砧杵闻秋夜,裁缝寄远方。声微渐湿露,响细未经霜。兰牖唯遮树,风帘不碍凉。云中望何处,听此断人肠。

  • 《黄致政挽诗二首》

    后学资模楷,先生久里居。两儿联玉筍,三命佩银鱼。米廪无重席,蓬山孰校书。如何遗此老,宰木遽萧疏。

  • 《子敬作诗已久不以见示忽出一卷共有四十字乃》

    乃有诗如此,清新思涌泉。夤缘尘外景,发露性中天。旧事惊陈迹,新功喜盛年。当流欹枕处,醒得困时眠。

  • 《城西别元九》

    城西三月三十日,别友辞春两恨多。帝里却归犹寂寞,通州独去又如何。

  • 《过楚道人舍》

    纷纷俗子俗到骨,对面有山那得看。不料楚髯能辨此,夜深月冷石阑干。

  • 《春秋赞》

    微显阐幽,三体五例。严乎成言,褒贬一字。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