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轻阴拨不开。
江南细雨熟黄梅。
有情无意东边日,已怒重惊忽地雷。
云柱础,水楼台。
罗衣费尽博山灰。
当时一识和羹味,便道为霖消息来。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鹧鸪天(败棋赋梅雨)》是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漠漠轻阴拨不开。
江南细雨熟黄梅。
有情无意东边日,
已怒重惊忽地雷。
云柱础,水楼台。
罗衣费尽博山灰。
当时一识和羹味,
便道为霖消息来。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雨天的景象,表达了辛弃疾内心的情感和思绪。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雨天的景象和对自然的感慨,同时也映射出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诗中表现出作者对雨天的喜悦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于人事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赏析:
1. 第一句“漠漠轻阴拨不开”,通过“漠漠”、“轻阴”等形容词的运用,描绘了天空被薄薄的云雾覆盖的景象,给人以暧昧、模糊的感觉。
2. 第二句“江南细雨熟黄梅”,以江南地区细雨熟黄梅的景象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地区独特气候和植物的熟悉与喜爱,展示了辛弃疾对家乡的深情。
3. 第三句“有情无意东边日”,表达了作者对东方旭日升起的景象的感叹,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4. 第四句“已怒重惊忽地雷”,通过雷声的形象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突如其来的变故和不测的震惊和愤怒,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荡和不安。
5. 第五句“云柱础,水楼台”,通过描绘云柱和水楼台,展示了自然景色的壮丽和美丽,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6. 第六句“罗衣费尽博山灰”,揭示了作者过往荣华富贵的经历,通过“罗衣”和“博山灰”这两个意象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荣辱得失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7. 最后两句“当时一识和羹味,便道为霖消息来”,通过“和羹味”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于雨水的期盼,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经历的回望和对于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命运和世事变迁的感慨与思考,展示了辛弃疾独特的情感和思想境界。
小桧新移近曲栏,养成隆栋亦非难。当轩不是怜苍翠,只要人知耐岁寒。
手把杏花枝,未曾经别离。黄昏掩门后,寂寞自心知。
烟冷浑沾水,溪清可数鱼。鸦翻千点墨,雁草数行书。今日征帆下,前年上国初。诗盟寒复讲,无酒兴何如。
平旦寅,鸡鸣犬吠足圆音。祗这圆音无二听,何劳妄想别求真。击锺鼓,了无声,了本无声真好听。声馆无体门前客,体合声空个裹人。
圣略如天大,仁心亘古无。神兵胜淝水,鸣剑罢伊吾。宵旰逾三纪,歌谣遍八区。耆庞听遗诰,号绝更嗟呼。
天威煌煌,山龙采章。庭实旅百,上公奉觞。拱揖群后,端委垂裳。永锡难老,万寿无疆。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