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西窗,书帏静、灯明又减。
水漏涩、铜壶香烬,夜霜如雪。
睡眼不曾通夕闭,梦魂争得连宵接。
念碧云、川路古来长,无由越。
鸾钗重,青丝滑。
罗带缓,小腰怯。
伊多感那更,恨离伤别。
正是少年佳意气,渐当故里春时节。
归去来、莫教子规啼,芳菲歇。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满江红(寄内)》是宋代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月亮升到西窗上,书帘静悄悄,灯光又渐渐暗淡。
水滴声嘎哑,铜壶中香烟缭绕,夜霜如同雪花洒落。
睡眼从未合上过,梦魂争相不断纠缠。
想起那碧云和川路,古往今来一直遥远,无法越过。
鸾钗重重叠叠,青丝柔滑细腻。
罗带缓缓垂落,纤腰略显羞怯。
多少次感叹那分离,恨别离所带来的伤痛。
正是年轻人满怀豪情壮志,渐渐适应了故乡的春天。
回去吧,不要让黄鹂鸟再次啼鸣,花朵已经凋谢。
诗意和赏析:
《满江红(寄内)》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之苦的感受。
诗中的月亮升起在西窗上,书帘下垂,灯光渐暗,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水滴声、铜壶中的香烟和夜霜的描述,为诗中增添了一丝凄凉和寂寞的意境。
作者描述自己从未合上过眼睛,不断被梦魂纠缠,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思念故乡的碧云和久远的川路,却无法越过离别的隔阂。
诗中描写了女子的鸾钗、青丝和罗带,细腰的羞怯,以及作者对别离的痛感的表达,展示了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
然而,诗的最后几句表达了年轻人的豪情壮志和对故乡春天的适应,意味着作者在思乡之苦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和力量,呈现了青年人面对离别的坚强和对未来的乐观。
整首诗以寄托离别之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为主旨,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晁补之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貌如女子心如铁,五世相韩韩已灭。家童三百不足使,仓海君初去相结。秦皇东从博浪过,力士袖椎同决烈。晓入沙中风正昏,误击副车搜迹绝。亡命下邳圯上游,老父堕履意未别。顾谓孺子下取之,心始不平终折节。舒足既受笑且去,行及里所还可说。可教後当五日来,三返其期付书阅。
征鞍南去天涯路。青山无数。更堪月下子规啼,向深山深处。凄然推枕,难寻新梦,忍听伊言语。更阑人静一声声,道不如归去。
恭惟道统,一绝千载。何绝之久,何续之易。师友之盛,东南洋洋。曰尹曰谢,曰游曰杨。
一个兰舟,双桂桨、顺流东去。但满目、银光万顷,凄其风露。渔火已归鸿雁汊,棹歌更在鸳鸯浦。渐夜深、芦叶冷飕飕,临平路。吹铁笛,鸣金鼓。丝玉脍,倾香醑。且浩歌痛饮,藕花深处。秋水长天迷远望,晓风残月空凝伫。问人间、今夕是何年,清如许。
晚风吹雨过林庐,柿叶飘红手自书。无限萧条江海意,一尊相对忆鲈鱼。
西梁万里何时到,争似怀沙入九泉。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