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柔火老,欲避几无地。
谁借一檐风,锁幽香、愔愔清邃。
瑶阶珠砌,如膜遇金篦,流水外,落花前,岂是人能致。
擘麟泛玉,笑语皆真类。
惆怅月边人,驾云軿、何方适意。
么弦咽处,空感旧时声,兰易歇,恨偏长,魂断成何事。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西北)人。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民国《无棣县志》卷八)。元丰六年(一○八三),曾辟爲祭奠高丽国使书状官(《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四一)。哲宗绍圣初苏轼知定州,辟爲管勾机宜文字。四年(一○九七)因折可适兵败事连累,罢原州通判(同上书卷四九一)。后以元祐党籍贬惠州。元符元年(一○九八)召监内香药库,旋因从苏轼辟事勒停(同上书卷五一一)。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又以代作范纯仁遗表忤蔡京,编管太平州,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官终朝请大夫。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李之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姑溪前后集》爲底本。校以明吴氏丛书堂钞本(残存卷五、卷六,简称吴钞,藏北京图书馆),清杨守敬跋明黄汝亨钞本(简称黄钞,藏上海图书馆),清丁丙藏并跋之清研经楼抄本(简称研经楼本,藏南京图书馆),清咸丰伍崇曜校刊《粤雅堂丛书》本(简称粤本),清宣统吴崶金陵督粮道署校刊本(简称吴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蓦山溪(北观避暑次明叔韵)》
朝代:宋代
作者:李之仪
金柔火老,欲避几无地。
谁借一檐风,锁幽香、愔愔清邃。
瑶阶珠砌,如膜遇金篦,流水外,落花前,岂是人能致。
擘麟泛玉,笑语皆真类。
惆怅月边人,驾云軿、何方适意。
么弦咽处,空感旧时声,兰易歇,恨偏长,魂断成何事。
中文译文:
金柔的阳光老去,我想逃避却无处可去。
谁能借来一阵微风,将幽香囚禁,清幽而沉静。
瑶台上珍珠般的台阶,像薄膜遇到黄金的篦子,水流之外,花儿飘落之前,难道这不是超越人力所能达到的境地吗。
分开琉璃般的船舷,漂浮在玉色的水面上,笑声言语都是真实的。
我感到忧郁,月边的人们,乘着云彩,去往何处,才能心满意足。
柔弱的琴弦在这里断了声音,空灵地感受着往日的音韵,兰花轻易凋谢,我痛恨时间过于漫长,魂魄断成了何种境况。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温柔、寂静而又忧郁的氛围。诗人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易逝的思考和感叹。
首先,诗中金柔火老的描绘,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不可逆转性,暗示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诗人希望逃避现实,但却无处可逃,暗示了无法抵挡时间流逝和生活中的无法逃避的现实困境。
诗人渴望一阵微风,将幽香囚禁起来,以表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瑶阶珠砌的描绘和超越人力所能及的境地,展示了诗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
接着,诗人以擘麟泛玉的比喻,描绘了一种华美的景象和真实美好的存在。笑语皆真类的描述,表达了对真实和纯粹的渴望。
然而,诗人却感到忧郁和惆怅,对于月边的人们乘云而去的追问,暗示了对于追求理想和自由的思考和追寻。
最后,诗人以琴弦断音、兰易歇的形象,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易逝的感叹和对时间流逝的痛恨。魂断成何事的反问,表达了对于生命意义和存在境况的思考。
整首诗以温柔、寂静、忧郁的情感为主线,通过意象和比喻的运用,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诗中展现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以及对于美和理想境界的追求。整体氛围幽静而沉郁,给人一种深思和感叹的情感体验。
湖堤楼阁剧蜂房,楼上争看湖上航。万柄芙蓉清冉冉,临风新折麝脐香。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
文湖州笔欠坡诗,便面潇潇雨一枝。暑汗轻摇骨□□,□间谁识庾元规。
绛蜡烧残玉斝飞,离歌唱彻万行啼。他年一舸鸱夷去,应记侬家旧住西。
苏公早闻道,文章乃其戏。乳泉出重海,作赋聊记异。玉池咽中夜,挈瓶非小智。气者水之生,此语可深味。
暮色入江郊,霜风两鬓毛。笛声吹月落,诗兴挟秋高。谢约南柯蚁,留连左手螯。孤灯竹窗底,危坐一歌骚。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