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避世翁》

海上一蓑笠,终年垂钓丝。
沧洲有深意,冠盖何由知。
直钩不营鱼,蜗室无妻儿。
渴饮寒泉水,饥餐紫朮芝。
鹤发披两肩,高怀如澄陂。
尝闻仙老言,云是古鸱夷。
石窦閟雷雨,金潭养蛟螭。
乘槎上玉津,骑鹿游峨嵋。
以人为语默,与世为雄雌。
兹焉乃磻溪,豹变应须时。
自古隐沦客,无非王者师。

作者介绍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作品评述

译文:
海上有一个穿着蓑笠的老人,整年都在垂钓丝线。沧洲的景物有着深意,只有仙人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他不会用直钩去钓鱼,因为他住的蜗室没有妻子和儿女。他口渴时喝寒泉的水,饥饿时吃紫朮芝。他的头发白得像鹤一样,胸怀高远如同澄陂湖。曾听闻仙人说,云是中国古代的神秘人物鸱夷。他居住的石窦经历过雷雨,金潭中饲养着蛟螭。他搭乘着竹筏穿过玉津,骑着鹿游览峨嵋山。他用沉默代替了言语,与世界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他像雄性与雌性一样与世无争。于是他来到了这个地方,宛如变成豹子一样迎接他的未来。自古以来,隐居于山林的人,都有可能成为王者的良师。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老人的生活,展现出他与自然和道义的联系。作者通过描写老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住所和思想,表达了隐居者超然世俗的境界和追求心灵自由的态度。

诗中的老人选择在海上垂钓,显示出他摒弃尘俗之物,追求宁静和纯粹。他的钓鱼方式也别具一格,不使用直钩,体现出他崇尚自然和和谐的思想。

诗中描绘的蜗室、寒泉、紫朮芝、石窦和金潭等,都是隐居者与自然相融合的象征。老人通过喝寒泉的水、吃紫朮芝来满足渴饮和饥餐的需求,显示出他不追求世俗的享受,而是注重精神的修养。

诗中的鹤发和高怀则象征着老人的高尚品质和胸怀。他的高尚使得他能够理解沧洲的深意,而普通人却无法领会和理解。

诗中的仙老、鸱夷、雷雨、蛟螭、玉津和峨嵋山等,都是隐居者追求神秘和超越的象征。老人乘槎上玉津、骑鹿游峨嵋山,显示出他追求仙境和心灵升华的愿望。

整首诗意境优美,用词简练,既描绘了隐居者的清贫和超脱,又表达了诗人对隐居者生活态度的敬仰和赞美。诗词的意境独特,让人感受到了隐居者追求自由和精神之美的力量。

  • 《颂古五首》

    六年落草野狐精,跳出浑身是葛藤。打失眼睛无处见,诳人刚道悟明星。

  • 《寄赵德庄以过去生中作弟兄为韵七首》

    筑城始议态,寓兵复言攻。二年大江南,兵弋在目中。忧时亦千虑,惟子与我同。诣阙请长缨,终军本儿童。

  • 《念奴娇 高座寺》

    暮云明灭,望破楼隐隐,卧钟残院。院外青山千万叠,阶下流泉清浅。鸦噪松廊,鼠翻经匣,僧与孤云远。空梁蛇脱,旧巢无复归燕。可怜六代兴亡,生公宝志,绝不关恩怨。手种菩提心剑戟,先堕释迦轮转。青史讥弹,传灯笑柄,枉作骑墙汉。恒沙无量,人间劫数自短。

  • 《暑行》

    谁敲白石生热烟,举头见岭思回鞭策。修竹林间有寒甃,莫打渴乌教近前。

  • 《和冬曦海棠》

    花中名品异,人重比甘棠。苞嫩相思密,红深琥珀光。好风传馥郁,丹卉愧芬芳。烂漫云成瑞,葳蕤女有嫱。生来先蜀国,开处始朝阳。赏即笙歌地,题称翰墨场。烟霞容易散,蜂蝶等閒忙。谁是多情侣,栏边重举觞。

  • 《送叶苏州》

    卧锦潜郎种种丝,为邦独爱阮咸麾。中台给契鱼初剖,外闼升车雉尚随。风汴杂花飘夕棹,雨吴芳树隐春旗。为寻刘白高吟地,酒熟螯香左右持。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