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外心如寄,虚斋卧更幽。
微风生白羽,畏日隔青油。
用拙怀归去,沉痾畏借留。
东山自有计,蓬鬓莫先秋。
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晚夏郡中卧疾》是唐代羊士谔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作者身患重病时的心境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中写道,作者身患重病,心境犹如远在他乡寄居一般,显得孤寂无依。作者在静谧的斋房中卧病,感觉更加幽静。微风拂过屋子,一片白羽飘落,给他带来了一丝凉意,但也因为病情无法出门,只能透过窗户静静地享受这微风。
作者坦然面对自己的拙劣才能,表达了怀念故乡的心情,但又对于病情的恢复产生了畏惧,不愿再停留在他处。他坚定地表示将归去故乡,却又不愿过早离去,仿佛东山有自己的方案,不必着急。
整首诗以寂静与孤独的环境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迷茫。他感觉自己就如同在一间空荡的斋房中,与外界隔绝,身心力行的境地,但又有对未来的期待。同时,通过描写微风、白羽和青油等细节,凸显了作者的病痛和无奈,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求。
整首诗意深远、富有哲理,表达了人们在困境中仍然坚守希望和追求美好的精神。即使面对病痛和不确定的未来,作者仍保持着乐观和勇敢的态度。诗歌中的东山自有计,蓬鬓莫先秋,体现了作者的坚韧品质和自信心。同时,诗中的孤寂和无助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产生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