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来层嶂远,影到片天清。
洗砚云根起,归瓢乳味盈。
岩花蒙润泽,水草见分明。
已遂投簪志,何须起濯缨。
舒岳祥(一二一九~一二九八),字舜侯,以旧字景薛行,宁海(今属浙江)人。因家居阆风里,学者称阆风先生。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摄知定海县,爲霅州掌书记,先后入金陵总饷陈蒙、沿海制置使鲍度幕。鲍罢,亦归乡不仕,教授田里,覃思着述。元世祖大德二年卒,年八十。有《荪墅稿》、《辟地稿》、《篆畦稿》等,诗文集总名爲《阆风集》,曾版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阆风集》十二卷,其中诗九卷。事见清光绪《宁海县志》卷二○门人刘庄孙《舒阆风先生行状》,本集卷首胡长孺、王应麟序。 舒岳祥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卷。
《和正仲君子泉》是宋代诗人舒岳祥的作品。这首诗以描述一泉清澈的景象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宁静与宁愿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脉来层嶂远,影到片天清。
洗砚云根起,归瓢乳味盈。
岩花蒙润泽,水草见分明。
已遂投簪志,何须起濯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手法,展现了一泉之美。诗人以流动的水泉为主线,通过对水泉周围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清新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的开头写道:“脉来层嶂远,影到片天清。”这句诗意味深长,给人以宏伟壮丽的景象。脉脉流淌的水泉从遥远的山峦中涌出,倒映在碧蓝的天空之中,使整个天空都变得明净清澈。
接下来的两句:“洗砚云根起,归瓢乳味盈。”描绘了水泉的清澈纯净。水泉冲刷着云的根基,泉水回归到瓢中,宛如饮用甘甜的牛奶一般,充满了乳白色的清甜味道。这里通过对水泉的比喻,赋予了水泉一种美好的属性,使读者对它的印象更加深刻。
接下来的两句:“岩花蒙润泽,水草见分明。”描绘了水泉周围的景物。水泉的润泽滋养着岩石上的花朵,使它们显得更加鲜艳美丽。水草在泉水的映衬下,呈现出清晰分明的形态。通过描写细腻的景物,诗人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最后两句:“已遂投簪志,何须起濯缨。”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追求内心志向的决心。投簪意味着安定和舒适,诗人已经心满意足地投入到这片宁静的美景中,不再需要奢华的外在装饰。而“濯缨”则代表了忙碌的世俗生活,诗人呼应了自己内心的追求,认为已经不需要过多地追逐功名利禄,而是更愿意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志向的实现。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水泉及其周围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宁静、宁愿生活的向往之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手法,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澈纯净、宁静美好的意境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内心的宁静。
我去太和欲期矣,吕君初得太和官。邑中亦有文字乐,惜不同君涧谷盘。观山千尺夜泉落,快阁六月江风寒。往寻佳境不知处,扫壁觅我题诗看。
五月半,农忙乱,插田心是秋成饭。却道禾熟不临场,只麽任从风雨烂。禅和子,一身了。一身两眼对两眼,个中丝发初无间。老狐涎尽复何疑,再坐盘中弓落盏。
母仪下,国祚和平。玉帛凑寰瀛。尤祥极瑞,茂实英声。两耀比皇明。昭孝飨、躬荐精诚。祥并保佑洽由庚。和乐遍怀生。柔远能迩,海宇永澄清。复曾城。宝册受鸿名。绵龙绪,十治同齐圣。至治播欢声。止戈为武,顿纲搜英。察万物人情。损服御、不尚瑛琼。俗怀生动,修文考制,颛法
作郡说贫人肯信,屋今售矣亦无田。囊中诗稿三千首,案上书灯十二年。马死尚难求别马,船归不过驾空船。秀亭手种花如锦,回首春风一惘然。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楚山千叠隐南辕,汉渚风樯箭浪翻。流水东西俱怨别,离亭长短共销魂。歌翻白雪知难和,注怯黄金故易昏。玉骨更羸诗笔苦,客裾犹欲曳何门。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