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经卷,付与同伦。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释师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据《语录》卷二),号无准,赐号佛鑑,俗姓雍,梓潼(今属四川)人。九岁出家,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尧首座,请益坐堂之法。同年秋出峡,至荆南见玉泉俨。七年,见保宁无用全、金山退庵奇。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后至钱塘,见松源岳于灵隠,往来南山,屡入肯堂充室,栖迟此山六年。继至吴门谒万寿无证修,又往西华秀峰依破庵先,往华藏依遯庵演。三年復还灵隠。时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开山广惠,三年散席,同登径山。又三年,偕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观,又返径山。破庵死,访旧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随之迁瑞光,皆爲首座。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庆元府清凉寺开法。居三年,移住镇江焦山普济寺。又迁庆元府雪窦山资圣寺、阿育王山广利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诏住临安府兴圣万寿寺。淳祐九年卒。爲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禅师法嗣。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粲无文撰《径山无准禅师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径山佛鑑禅师墓志铭》。 释师范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语录》中单编的颂古、偈颂、贊等编爲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寒山持经拾得手接》是宋代释师范所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是:
手持经卷,付与同伦。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这首诗词简洁明了,通过两句话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意:
这首诗词反映了释师范的思想观念,强调了人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并倡导了一种道德准则。它传达的核心观点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通过这种道德要求,释师范表达了个人修养、道德行为和待人接物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道德原则。首句“手持经卷,付与同伦”意味着释师范将经卷交给与他有相同信仰和修行的同修,这体现了佛教传统中的传承和分享精神。第二句“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该诗的核心,直接表达了道德准则,即对待他人时要以自己的意愿作为准绳,不要做出自己不愿接受的行为。这句话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一个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引导人们在待人接物时保持公正、善良和体谅。释师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道德观点,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对他人的态度。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直接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道德观点传达给读者。它提醒人们要善待他人,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这种道德准则不仅适用于佛教徒,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这首诗词教诲我们在与他人互动时要保持善良、公正和尊重,以实现和谐共处的社会。
我去太和欲期矣,吕君初得太和官。邑中亦有文字乐,惜不同君涧谷盘。观山千尺夜泉落,快阁六月江风寒。往寻佳境不知处,扫壁觅我题诗看。
五月半,农忙乱,插田心是秋成饭。却道禾熟不临场,只麽任从风雨烂。禅和子,一身了。一身两眼对两眼,个中丝发初无间。老狐涎尽复何疑,再坐盘中弓落盏。
母仪下,国祚和平。玉帛凑寰瀛。尤祥极瑞,茂实英声。两耀比皇明。昭孝飨、躬荐精诚。祥并保佑洽由庚。和乐遍怀生。柔远能迩,海宇永澄清。复曾城。宝册受鸿名。绵龙绪,十治同齐圣。至治播欢声。止戈为武,顿纲搜英。察万物人情。损服御、不尚瑛琼。俗怀生动,修文考制,颛法
作郡说贫人肯信,屋今售矣亦无田。囊中诗稿三千首,案上书灯十二年。马死尚难求别马,船归不过驾空船。秀亭手种花如锦,回首春风一惘然。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楚山千叠隐南辕,汉渚风樯箭浪翻。流水东西俱怨别,离亭长短共销魂。歌翻白雪知难和,注怯黄金故易昏。玉骨更羸诗笔苦,客裾犹欲曳何门。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