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阁高几寻,其高不可知。
但见读书人,心与千古期。
藉此间旷地,端坐穷轩羲。
世尘飞不到,月霁光风吹。
况复揭扁榜,字画天下奇。
妙有指南处,世人那易窥。
昔闻堂上声,斩轮尝笑之。
而子得学省,不觉糟粕遗。
终日几案乐,舍此归其谁。
《寄题吴伯丰所居二首·读书阁》是宋代陈文蔚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在书阁中的景象,表达了读书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永恒价值的向往。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书阁高几寻,其高不可知。
在这座高耸的书阁中,高度难以估量。
此句以书阁的高度来形容其壮丽与庄严,意味着书籍的重要性和价值无法被人们完全认知和理解。
但见读书人,心与千古期。
只见到读书人,他们的心与千古同在。
这句表达了读书人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与历史和前人的思想相连,心灵与千古相通,表达了读书人对于传承和追求永恒价值的期望。
藉此间旷地,端坐穷轩羲。
借此宽阔的空间,端坐于朴素的书斋。
这句描绘了读书人专心致志地坐在简朴的书斋中,以此作为追求知识和思考的场所。
世尘飞不到,月霁光风吹。
尘世的浮躁无法侵扰,明月清风吹拂。
这句表达了读书人远离尘世的喧嚣和干扰,沉浸在安静的读书环境中,如明月清风般纯净和宁静。
况复揭扁榜,字画天下奇。
何况还有书画名家的作品,字画在世间独具奇异之美。
这句赞美了书画艺术的卓越,暗示了书斋中不仅有书籍,还有字画的陈列,进一步丰富了读书人的思想和审美享受。
妙有指南处,世人那易窥。
其中有指引之物,普通人难以窥见。
这句表达了书斋中所蕴含的深奥和智慧,暗示了普通人难以理解和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真理和精神。
昔闻堂上声,斩轮尝笑之。
曾经听闻堂上的聚会声音,曾以斩轮尝试过其中的欢笑。
这句回忆了过去读书人在读书阁中的欢乐时光,堂上的聚会活动给他带来了快乐和欢笑。
而子得学省,不觉糟粕遗。
而你在这里学习领悟,不会感到一丝糟粕的残留。
这句表达了读书人在书斋中专心学习的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决心,表示他在这里能够得到纯净和高质量的学术知识。
终日几案乐,舍此归其谁。
整日沉浸在书案前的快乐中,除此之外,还会归属于谁。
这句表达了读书人对于学习的热爱和投入,认为读书是一种无比愉悦的事情,除了学习之外,他们无法找到其他能给他们带来如此满足和归属感的事物。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书阁中读书人的景象,表达了读书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永恒价值的向往。诗中通过描绘书阁的高耸和宽阔、读书人的专注和心灵与千古相通,以及书斋中的书画之美和深奥智慧,展示了读书人追求卓越、超越尘世的精神境界。诗词中融入了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赞美,以及对读书人在书斋中专注学习的敬佩和羡慕之情。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词句表达了读书人对知识的珍视和对追求卓越的执着,展现了读书的乐趣和对永恒价值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问春桂,桃李正芬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春桂答,春华讵能久。风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老尽黄花梅又开,故人不见入城来。武康县北三桥步,夜夜梦中行一回。
飞腾志意老来休,却听鸡声吟掉头。催雪忆梅还得句,到家准拟阿儒求。
重阳今日是,风雨满空城。白发殊无赖,黄花似有情。山寒孤树老,江净众鸥明。且愿烽尘息,讴歌乐太平。
拭目澹岩景,莺花三月时。洞堆钟乳石,林拥梵宫基。泉莹宜烹茗,崖穷好笔诗。胜游情未倦,又促解舟维。
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卷帘燕子穿人去,洗砚鱼儿触手来。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