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闻雁》

枯树淡秋影,湿云凜夕阴。
江天一声雁,世事百年心。

作者介绍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爲“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卷。

作品评述

《闻雁》是宋代诗人艾性夫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枯树淡秋影,
湿云凛夕阴。
江天一声雁,
世事百年心。

诗意:
这首诗词以枯树、淡秋、湿云、夕阴、江天和雁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人生和光阴的思考。通过雁的鸣叫声,诗人感慨人世间的事物瞬息万变,而人的心境却常常保持不变。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简洁而质朴的语言,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流逝的思考。在第一句中,枯树的倒影映照出淡淡的秋天氛围,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第二句中的湿云和夕阴增添了一种阴郁、寂寥的氛围。接着,第三句以江天的一声雁为转折点,将诗人的视线引向了更远的地方。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认识到世事变迁,而人的内心却有一种持久不变的情感。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借由雁的鸣叫,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和时光流转的深沉思考。同时,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传递了一种寂寥、凄凉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人世间的无常。这首诗词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展示了艾性夫独特的诗境,给人以思索和共鸣的空间。

  •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 《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以诗谢云》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

  • 《享先农乐章·雍和》

    前夕视牲,质明奉俎。沐芳整弁,其仪式序。盛礼毕陈,嘉乐备举。歆我懿德,非馨稷黍。

  • 《赤甲》

    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炙背可以献天子,美芹由来知野人。荆州郑薛寄书近,蜀客郗岑非我邻。笑接郎中评事饮,病从深酌道吾真。

  • 《天华寺亭二首》

    一亭开浩荡,千载纳幽閒。日色射丹巘,秋姿凝翠鬟。人家屏上见,鹭点镜中还。冷宦惊人眼,无妨饱看山。

  • 《古诗(三首)》

    明月出天东,团团历东井。不因朝阳辉,何以散光景。中涵古桂华,期与天地永。本体无盈亏,清明乃其性。常恐中天云,翳此山河影。有如浊水珠,弃置谁复省。长风一扫荡,恒若冰鉴炯。白玉十二楼,照耀蓬莱境。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