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墓

儒生骨朽名犹在,高冢相望已乱真。
只认夜深萤聚处,便应泉下读书人。

作品评述

《儒生墓》是一首描写儒生的墓地的诗词,作者王齐舆是宋代文人。

中文译文:
儒生骨朽名犹在,
高冢相望已乱真。
只认夜深萤聚处,
便应泉下读书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儒生的墓地,传达了对儒生精神的赞扬和崇敬。诗开头以“儒生骨朽名犹在”表达了即使儒生的肉体已经腐朽,但他们仍然留下了名声和影响力。接着,“高冢相望已乱真”指出许多名儒的墓地相互靠近,形成一片错综复杂的景象,这也暗示了儒生思想的乱真状态,未被很好地承继。

诗的最后两句“只认夜深萤聚处,便应泉下读书人”表达了诗人希望儒生们能够在夜晚聚集灯火下,唤起他们在大地之下坚持阅读与研究的精神。这两句诗借夜深和萤火虫的形象,表达了对儒生们成为泉下读书人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词通过简短而有力的语言,传达了对儒生士人的敬意和对他们精神贡献的崇高评价。诗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真正的儒生者不仅仅是在现世活动,更是在灵魂的深处坚守着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其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儒生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具有永恒的价值。同时,对于当代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回溯与思考。

诗词推荐

云曳香绵彩柱高。绛旗风飐出花梢。一梭红带往来抛。束素美人羞不打,却嫌裙慢褪纤腰。日斜深院影空摇。

鹅湖有鹅吾不问,鹅湖无鹅吾不疑。道士须换黄庭经,释子自名太虚辞。噫嘻兮,此意迥与山阴别,我亦曾非逸少为。

心似孤云任所之,世尘中更有谁知。愁寻冷落惊双鬓,病得清凉减四支。怀旧药溪终独往,宿枯杉寺已频期。兼须为月求高处,即是霜轮杀满时。帆楫衣裳尽钓徒,往来踪迹遍三吴。闲中展卷兴亡小,醉后题诗点画粗。松岛伴谭多道气,竹窗孤梦岂良图。还须待致升平了,即往扁舟放五湖。

柴门虽谩不曾关,宾客从他自往还。连日山寒声影绝,蒲团危坐更安闲。

颐养花能秀,谦卑玉似温。当家衣钵受,外氏典型存。逸骥方开路,归云遽敛昏。胸中何事了,地下与谁论。

阴山寒飙卷晴雪,白草萧萧冻欲折。戎王校猎晓合围,万骑蹴冰如蹴铁。狐裘狐帽紫绒绦,上凌大碛下深壕。虏骑咆哮声震地,毛群无计可潜逃。驾鹅戛戛来何许,一片晴云蔽天宇。海青直上鸷且雄,顷刻平芜洒红雨。纷飞鹍鹳与鹙鸧,雨血风毛堕猎场。群酋献获戎王笑,割鲜野食驼蹄香。

我作鱼符守,君司凤诏文。他时谈笑罢,今日死生分。怨涕翻荣浪,悲魂引郑云。山阳怀旧笛,肠断不堪闻。

东梁山。西梁山。占断长江相对闲。古今双鬓斑。天漫漫。水漫漫。人事如潮多往还。浅颦深恨间。

君注起居同左史,我为委吏退延和。共经南陌东风急,侧帽偷看意已多。

山横眉黛浅,云拥髻鬟愁。天香笑携满袖,曾向广寒游。素腕光摇宝钏,金缕声停象板,歌罢不胜秋。十指露春笋,佯整玉搔头。记钱塘,朝载酒,夜藏钩。青衫断肠司马,消减旧风流。三百六桥春色,二十四番花信,重会在苏州。水调按新曲,明月照高楼。

雷出九地底,化为万鼓鼙。豕首柄石斧,剨然四海驰。夔{魁斗换虚}与罔象,辟除靡有遗。无私乃帝令,负雨多随之。苟能仆夷伯,何怨儿女为。

汉祚惟永,神功中兴。夙驱氛祲,天覆黎蒸。三光再朗,庶绩其凝。重熙累叶,景命是膺。

不知喜事在谁边,风结灯花何太妍。恐是邻家醅瓮熟,竹渠今夜滴春泉。

一规苍玉琢蜿蜒,藉有佳人锦段鲜。莫笑持归淮海去,为君重试大明泉。

累榭孤城侧,空陂八月凉。高云收雨意,淡日作秋光。叶落风蝉坞,巢空社燕梁。变衰从此始,何术奈群芳。

阳数重时阴数残,露浓风硬欲成寒。莫言黄菊花开晚,独占樽前一日欢。

书家千载得阳冰,想像规模亦眼明。心手相忘容力到,风姿迥出自天成。屠龙绝技常难售,画虎何人浪自名。良苦穷途说奇字,谁能载洒似西京。

予告西还上宠优,辉华行李照亭邮。内朝簪橐虚严直,故国山川想旧游。一去秋光连栈道,及归春色动皇州。眼看景物皆清绝,定有佳章到处留。

中铨覆拟下慈宸,又作东西补掾人。去国虽逢零霰暮,过江未失杂花春。西山气爽聊持版,白紵袍馀且制巾。星贯文稀堪乐事,联曹鲍照藻辞新。

公才岂合尚题舆,天遣寒儒此曳裾。午夜灯光曾共赏,三春乐事未全疏。尊前窈窕传新唱,耳畔澜翻听异书。此别不须勤怨惜,君王日日问严徐。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