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待制清凉院观牡丹赋诗

公言牡丹盛,未睹古人诗。
品众自争贵,叶多方见奇。
名因他姓著,色为别根移。
华发我何感,洛阳年少时。

作品评述

《和王待制清凉院观牡丹赋诗》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梅尧臣。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公言牡丹盛,
未睹古人诗。
品众自争贵,
叶多方见奇。
名因他姓著,
色为别根移。
华发我何感,
洛阳年少时。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清凉院与王待制一起观赏牡丹花时的景象和感受。牡丹花开得非常盛放,作者称之为"公言牡丹盛",意指众人都公认牡丹是最美的花卉。然而,作者却没有在古人的诗篇中找到描述牡丹之美的作品,这使他感到惋惜。

接着,作者提到人们都争相品评牡丹的品质,让人们看到了牡丹叶子的各种多样性,这也增加了牡丹的奇特之处。牡丹的名字因为它的姓氏而闻名,而牡丹的颜色却因为根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牡丹之美的感慨,他借花的华发来比喻牡丹的绚丽,也勾起了他在年少时所在的洛阳的回忆。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牡丹花的盛开和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赞美和惋惜。作者对牡丹花的盛放之美感到惊叹,但却感叹古人没有留下关于牡丹的诗篇,这显示了作者对古代文人的钦佩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诗中的"品众自争贵"和"叶多方见奇"表明人们对牡丹的品质和多样性进行了评判和比较。这种争论和评判也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之心。

最后,作者通过回忆洛阳年少时的经历,将牡丹与自己的个人经历相联系,以表达对牡丹之美的个人情感。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牡丹的盛开之美和人们对其赏识的热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个人记忆的思考和回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经历的思考,展示了他对花卉之美的独特见解。

作者介绍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诗词推荐

蹉跎早七旬,老健保清贫。识破元来易,言传恐未真。但能积阴德,焉用出阳神。释怨恩须报,天张相吉人。

对面孙吴开两阵,乘机胡越竞操戈。锱铢胜负何须较,喜败无人似老坡。

每羡向平婚嫁了,恣游五岳可曾回。也应未断尘缘在,依旧挑包科浙来。

少年为吏虑非循,一骑奔追委使臣。使者不追何所对,车中缘见白头人。

我石榴栗果,金却要公猜。衣引个白衣来。是人非不采。学非干大道,元营养婴孩。端午正出君怀。印何曾姓蔡。

春令园中本,移来村墅中。大管今却献,黄帕不来封。

搔首暮云碧,怀人酒浅斟。斟钟心不动,九鼎力能任。夜雨青绫直,人风紫禁深。爱群须引烦,一念帝来临。

道至无仿党,心何有重轻。

尚疑樱欲吐,已怪菊成漂。紫苋凌风怯,青苔挟雨骄。长闲故有味,多难自无聊。牢落柴荆晚,生涯付一瓢。

贫交千里外,失路更伤离。晓泪芳草尽,夜魂明月知。空山连野外,寒鸟下霜枝。此景正寥落,为君玄发衰。

丞相风流直至今,朱栏仍对旧山林。奔驰轩冕终何有,跌宕图书意最深。松绕城头风瑟缩,江浮山外气阴森。三年不起南迁想,应有前人识此心。

烝炊不奈瘴氛侵,一霎微凉属晚阴。自轴疎檐扫阶砌,却凭安几看云林。风中梧竹旌幢乱,雨外山水墨深。来日小槽篘酾白,眷言骚客肯相临。

半通官职万人才,卷蓄经纶未得开。鸾凤托巢虽枳棘,神仙定籍已蓬莱。但存漆室葵心在,莫学荆山玉泪哀。倚伏万端宁有定,塞翁失马尚归来。

削去僧家事,南池便隐居。为怜松子寿,还卜道家书。药院常无客,茶樽独对余。有时招逸史,来饭野中蔬。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谁窃清香下广寒,霜风染就粟肤丹。须知叶叶苍圭色,花未开时自可观。

朝游天苑外,忽见法筵开。山势当空出,云阴满地来。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日暮香林下,飘飘仙步回。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桐角声中春欲归,一番桃李又空枝。杨花好与春将息,莫被东风容易吹。

偶然游宦刺桐城,两见南薰荔子生。欲别北楼还小立,留题云榭云无情。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