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八年端午帖子词·太上皇帝合六首

采索谩萦长命缕,紫芽安用引年菖。
只将三纪休兵德,圣寿宜同泰华长。

作品评述

《淳熙八年端午帖子词·太上皇帝合六首》是宋代诗人崔敦诗创作的一首诗词。它描述了太上皇帝(即宋理宗赵昀)的祝寿典礼,并表达了对皇帝长寿安康的美好祝愿。

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采索谩萦长命缕,
紫芽安用引年菖。
只将三纪休兵德,
圣寿宜同泰华长。

这首诗词的诗意主要围绕着太上皇帝的寿诞展开,表达了祝愿他长命百岁、健康平安的愿望。

赏析:
诗词开篇以“采索谩萦长命缕”描绘了祝寿仪式的场景。其中,“采索”指的是采集各种长命草药,象征长寿;“谩萦长命缕”则表示长命的线索被纺织成线,以表达对皇帝长寿的期望。

接下来的一句“紫芽安用引年菖”中,“紫芽”指的是长寿草药,而“引年菖”则是指通过这些长寿草药来延年益寿。这两句表达了人们通过采集草药来保佑皇帝长寿的仪式。

最后两句“只将三纪休兵德,圣寿宜同泰华长”表明了人们希望皇帝能够享有长寿的美好寿福。其中,“三纪”指的是天、地、人三界,表示众生都向上天祈福;“休兵德”则表示停止战争,追求和平;“圣寿宜同泰华长”则表达了对皇帝寿命长久、国家繁荣昌盛的祝愿。

整首诗词通过描述寿诞仪式以及祝福的内容,表达了对太上皇帝长命百岁、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它展现了当时社会对皇帝的敬仰和对和平繁荣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崔敦诗对皇帝的忠诚和敬意。

诗词推荐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苹以春晖。兰以秋芳。来日苦短。去日苦长。今我不乐。蟋蟀在房。乐以会兴。悲以别章。岂曰无感。忧为子忘。我酒既旨。我肴既臧。短歌有咏。长夜无荒。

闻道春来解问经,整衣矩步学趋庭。雨余应惜阶前蚁,月落休轻案上萤。自笑颠毛容我白,且留衰眼为伊青。熟精文选吾家事,早向秋空试凤翎。

感君寄我一枝春,雨虐风饕苦不仁。羞得玉奴浑不放,含香犹待浣溪人。

水远山遥疑剑断,风愁雨恨只铃知。

戴斗疆陲笼曙华,更凭重阜切天涯。安知玉殿开阊阖,日月星辰在帝家。

东方千骑贵当年,白发居头也自贤。肯费精神修客主,稍回功誉入章篇。虚名石救空肠厄,晚岁仍遭末疾缠。死去不为天下惜,镜中当有故人怜。

愧惭禅嫡来相问,刮目探怀授珍蕴。已轻安石为老生,更恼王筠赋强韵。

五老闲游依舳舻,碧梯云径好和途。云开瀑影千门挂,雨过松簧十里铺。客爱往来何所得,僧言荣辱此间无。从今愈识逍遥旨,一听升沉造化炉。

山村水馆参差路。感羁游、正似残春风絮。掠地穿帘,知是竟归何处。镜里新霜空自悯,问几时、鸾台鳌署。迟暮。谩凭高怀远,书空独语。自古。儒冠多误。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醉下白苹洲,看夕阳鸥鹭。菰菜鲈鱼都弃了,只换得、青衫尘土。休顾。早收身江上,一蓑烟雨。

芳草思南浦,行云梦楚阳,流水恨潇湘。花底春莺燕,钗头金凤凰,被面绣鸳鸯:是几等儿眠思梦想!

爰熙嘉坛,揭虔毖祀。人人沃兴,赞我裸事。于降于登,以作以止。莫不肃雍,告灵乡矣。

山中虽隐迹,名被世人知。无策欲干主,有诗还立祠。水云通别渚,枳槲荫空墀。多少能吟者,焚香为拂碑。

夏衣著体轻,晓气蒸岚湿。清池湛城闉,微风为磨拭。今朝乃重九,万木犹故碧。芙蕖久退红,衰蒲尚森戟。岁丰农务閒,林间闻组织。天涯一杯酒,胜日同此席。论交真臭味,不必须旧识。高谈璨齿白,谑浪发颊赤。向会喜今逢,追思多古昔。千年龙山盛,坐客看落笔。平生跌宕意,寻胜

开箔团团雪满床,桃浆洒尽煮兰汤。微躯分合葬君腹,报答君家三亩桑。

玄云障落日,早得数刻凉。寒泉洒门前,浴罢倚胡床。蝉声晚愈壮,藕花凋更香。啸咏忽已久,野色来苍苍。新月淡无辉,大星森有芒。水鸟亦归宿,飞鸣掠横塘。人生各有时,何至终身忙!抚髀三太息,坠露湿衣裳。

日日湖水上,好登湖上楼。终年不向郭,过午始梳头。尝自爱杯酒,得无相献酬。小僮能脍鲤,少妾事莲舟。每有南浦信,仍期后月游。方春转摇荡,孤兴时淹留。骢马真傲吏,翛然无所求。晨趋玉阶下,心许沧江流。少别如昨日,何言经数秋。应知方外事,独往非悠悠。

当年内苑花如绮,万树红云日边倚。监使惟承巡幸欢,诛求那惜花园子。别有朱门令尤急,绿衣怒叱青衣执。春风惨惨白日寒,愁把花枝对花泣。祇今圣主罢游畋,诏书屡却黄龙船。岁时虽有上林役,种植还堪助衣食。君不见玄明宫少阳院,秋雨霏霏秋草遍。

罨画楼中人已醉。别院微闻,笑语帘垂地。催唤倾城香雾起。翠帷双卷春风里。妆样尖新歌妙丽。满酌金尊,不信人憔悴。饥客眼寒谁管你。主人见惯浑闲事。

萦纡白道转城腰,寂寞垂杨倚画桡。独自練光亭上坐,净慈烟雨看长桥。

二水交流抱闾井,清潭几曲自渊回。已浮画舸遥遥去,更爱双鷖泛泛来。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