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吕左辖还越(名珍)

保障南藩第一功,未容若木挂雕弓。
露书誓剪金床兔,壮气平吞黑槊公。
万里天威龙虎北,五云佳气凤凰东。
麦城又报捷书至,江上将军是吕蒙。

作品评述

《送吕左辖还越(名珍)》是元代杨维桢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词描述了送别吕左辖返回越南的情景,表达了对其保卫南藩的功绩的赞美和祝福。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送吕左辖还越(名珍)

保障南藩第一功,
未容若木挂雕弓。
露书誓剪金床兔,
壮气平吞黑槊公。
万里天威龙虎北,
五云佳气凤凰东。
麦城又报捷书至,
江上将军是吕蒙。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送别吕左辖返回越南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对他保卫南藩的首要功绩的赞美和祝福之情。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壮志凌云的将领形象和他的英勇气概。

首先,诗人称赞吕左辖是保障南藩的第一功臣。他的威名不容小觑,就像一位手持雕弓的英雄,英勇无畏。

接着,诗人描绘了吕左辖矫健的身姿,他用剪刀剪下金床上的兔毛,以此发誓要保家卫国。这一场景表达了他坚定的决心和忠诚的精神。

诗中还提到了吕左辖的壮气和勇猛,他能够平定黑暗的敌槊,展现出无畏的气概和英雄般的气势。

随后,诗人通过天威、龙虎、五云、佳气、凤凰等形象的运用,展示了吕左辖的威严和统帅才能。他的威势如天威般遥远而庄严,就像龙虎般威猛无比。五云和佳气象征吉祥和美好,凤凰则象征着吉祥和繁荣。

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提到麦城和江上将军吕蒙,向读者传递了好消息。麦城报告捷讯息传来,说明战况顺利,将军吕蒙在江上指挥,显示出胜利的曙光。

整首诗词以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吕左辖的敬佩和祝福。通过描写吕左辖的英勇形象和战功,表达了对保家卫国的将领的赞扬和钦佩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元代的军事气象和将领的威严。

诗词推荐

城郭春容晚,因行可当游。飞来双蛱蝶,目尽一浮鸥。峡嶮山将合,江平水郤流。同来端兴尽,且为小迟留。

病酒今日载卧舆,秋云漠漠雨疏疏。阆州城北仙鱼舖,忽得山阴万里书。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崇兰香死玉簪折,志士吞声甘徇节。忠荩不为明主知,悲来莫向时人说,沧浪之水见心清,楚客辞天泪满缨。百鸟喧喧噪一鹗,上林高枝亦难托。宁嗟人世弃虞翻,且喜江山得康乐。自怜黄绶老婴身,妻子朝来劝隐沦。桃花洞里举家去,此别相思复几春。

玉壶冻裂琅玕折,骎骎逼人衣袂。暖絮张空飞,失前山横翠。欲低还又起。似妆点、满园春意。记忆当时,剡中情味,一溪云水。天际。绝行人,高吟处,依稀灞桥邻里。更翦翦梅花,落云阶月地。化工真解事。强勾引、老来诗思。楚天暮,驿使不来,怅曲阑独倚。

啜羹不如放麑,乐羊终愧巴西。欲问老翁归处,帝乡无路云迷。

满壁故人何在,倚阑心事谁同。蚤径游丝罥日,乱山瘦马行空。

落日山逾碧,孤亭景自幽。苍江寒更急,客发自中流。

恍接神人下紫鸾,曾攀福地住仙坛。一襟犹带千岩气,飘落尊前作夜寒。(坐间有雏鬟字璧如喜寻名胜颇为述游踪所历)

夏畦云稼忧芳蕤,炎官火伞烘晴曦。何人半夜起龙蛰,慰我卒岁丰年期。吾生正作一饱计,天意似悯三农时。椎牛酾酒乐村社,帝力於尔其谁知。

蚴蟉青龙,婉嬗象兴。其载伊何,煌煌金书。乃由端门,乃行康术。于以荣亲,振古所无。

留滞符鱼素领垂,十年方喜觐彤闱。平台雪罢邹阳老,宣室釐残贾谊归。疲马有情依枥叹,倦禽知困傍林飞。相君门下馀尘在,拥篲应容一叩扉。

君为秋浦三年宰,万虑关心两鬓知。人事旋生当路县,吏才难展用兵时。农夫背上题军号,贾客船头插战旗。他日亲知问官况,但教吟取杜家诗。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湖上春光次第还,夹街新展集芳园。定知花木开偏早,惯识东皇造化恩。

食檗不易食梅难,檗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喧喧暮雀啅寒枝,夜雪澄光入锦帷。示病维摩元不病,要收好语入新诗。

连朝细读远斋诗,感旧伤今意可知。陶写要凭杯面绿,萧条只益镜中丝。人生未哆乖离恨,君云足宽兄弟思。骥未作官文解印,独嗟和也废吹篪。

戍鼓黄云外,征夫白帝东。风林行啸虎,雨夜飒哀鸿。路入山光静,村含晚色空。岚烟欺眼力,不见鹿皮翁。

我心匪石不可转,有石当风如转轮。何物山灵能薄相,工夫胜却斲轮人。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