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持国石藓

石根云常蒸,老藓密於毯。
湿翠连涧阴,净绿绕岩坎。
不异泉上芹,丰茸犹可擥。
安知山中客,远寄趣已淡。

作品评述

《和持国石藓》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石根云常蒸,
老藓密於毯。
湿翠连涧阴,
净绿绕岩坎。
不异泉上芹,
丰茸犹可擥。
安知山中客,
远寄趣已淡。

诗意:
这首诗以描绘山中的石藓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作者通过石藓的形象,传达了对山水之美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一种思考和警示。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中的石藓作为意象,通过描绘石藓的特点和状态,展现了山中的宁静和祥和。诗中的“石根云常蒸”,形象地描绘了石藓受到云雾的滋润和蒸腾,显示了山水之间的生机和活力。

接着,诗中的“老藓密於毯”表达了石藓的茂密和繁盛,犹如一层厚厚的毯子覆盖在石头上。这种景象使人感受到湿润的气息和丰富的生命力,也暗示了作者对生命活力和丰盈之美的赞叹。

诗中的“湿翠连涧阴,净绿绕岩坎”描绘了石藓的翠绿色调,以及它们在溪涧和岩石间的连绵分布。这种景象给人以清新、宜人的感觉,同时也传递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之情。

接下来,“不异泉上芹,丰茸犹可擥”将石藓与泉水上的芹菜进行了比喻,强调了石藓的茂盛和可取之美。这里的“丰茸”形象地描绘了石藓的柔软和丰满,表达了作者对石藓的喜爱和推崇。

最后两句“安知山中客,远寄趣已淡”则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作者通过“山中客”的形象,暗示了自己在山中追求自然之趣的经历,同时也反思了远离自然后,追求之趣已逐渐淡漠的现状。这种思考使读者重新审视人生的追求和价值,呼唤人们重新关注自然并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石藓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追求的思考。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传神,语言简练而含蓄,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受,也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作者介绍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诗词推荐

瘦马频嘶灞水寒,灞南高处望长安。何人更结王生袜,此客虚弹贡氏冠。江上蟹螯沙渺渺,坞中蜗壳雪漫漫。旧交已变新知少,却伴渔郎把钓竿。

雨夜销烦暑,林塘向夕幽。庭虚惟久月,树冷欲生秋。河北嗟新别,樽前念旧游。若非逢胜会,何以解离忧。

贞惠文子升士,睿圣武公好贤。晏平仲狐裘一,齐景公驷马千。

楚甸尝闻旱魃侵,从龙应合解为霖。荒淫却入阳台梦,惑乱怀襄父子心。

嫩绿摇漪红藕香,雨膏烟腻午供凉。西湖到眼真西子,莫信温柔别有乡。

君于觉路深留意,我亦禅门薄致功。未悟病时须去病,已知空后莫依空。白衣卧病嵩山下,皂盖行春楚水东。谁道三年千里别,两心同在道场中。

落叶满衡皋,潇潇风雨夕。一灯溪上明,何处独归客。

莫笑茆檐陋,消摇遂野情。遇魔增道力,因病悟浮生。谋食凭长鑱,论交得短檠。不知从此去,几见雁南征?

萧骚闇响空阶滴,复值幽人对榻时。旨趣逍遥称漫叟,锋芒扞格愧神锥。愿摈谢万令閒处,实藉陈平屡出奇。心境卧轮非别伎,少年狡狯赴无为。

客居真易过,凡事不如仪。惟有閒寻睡,浑无趣作诗。晚晴行数步,日午酌三卮。系马庭阶下,人多借去骑。

昼影当轩夏日长,只知吃粥著衣裳。光阴倏忽催人老,嫩绿骎骎已过墙。

轻辞绿野逐征夫,踏遍溪山总不如。莫爱画图尝在眼,渠侬还亦爱吾庐。

台后漫山十里梅,村南村北总诗材。荒寒莫恨无人领,会与奚奴杖屨来。

建安天下如溃瓜,一榻之外非吾家。黄屋飘飖定何许,龙为鱼兮鼠为虎。老瞒持力敢欺天,朵颐汉鼎方垂涎。紫髯将军一攘臂,控荆引越三千里。慷慨山东大耳儿,南飞乌鹊栖抚枝。草庐一语君臣契,目中久已无吴魏。堂堂大义凜不磨,灵关剑阁争嵯峨。昨夜西南一星落,六尺之孤竟谁托。

雪立空庭畴堕宾,丹山握手履芳尘。石人破晓初移位,玉女羞明却转身。去意江湖频挂梦,回头棠棣一成春。丛林衰色待膏沃,侧耳风霆起蛰鳞。

野叟愚痴。一向昏迷。笑呵呵、前事皆非。从前业债,今尽拚离。也不能文,不能酒,不能诗。屏除人事,闭却门儿。于其中、别有儿戏。几般骨董,衮过年时。待参些禅,弹些曲,学些棋。

辇道松楸玉露晞,鬼神肃穆俨旌旗。鼎湖寂寂龙时下,银海冥冥雁不飞。中国地形当塞险,单于秋色入关微。千年陵殿雄燕峤,九庙精灵护汉畿。

待漏齐趋圣节筵,云开金阙上青天。天明引入长生殿,共祝尧云百万年。

他年虫篆老书生,谬向文闱预领衡。敢道灵鳌嗟贔贔,只愁洼马赋峥嵘。旧传锦样心虽愧,新拣沙金眼自明。收拾美庄逃谤去,升沈脚迹任诸英。

兰亭饮者徒,因物寓天理。著眼静中观,坎止流行耳。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