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

丹青久衰工不艺,人物尤难到今世。
每摹市井作公卿,画手悬知是徒隶。
吴生已与不传死,那复典刑留近岁。
人间几处变西方,尽作波涛翻海势。
细观手面分转侧,妙算毫厘得天契。
始知真放本精微,不比狂花生客慧。
似闻遗墨留汝海,古壁蜗涎可垂涕。
力捐金帛扶栋宇,错落浮云卷新霁。
使君坐啸清梦余,几叠衣纹数襟袂。
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

作品评述

《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描述了一个绘画家吴生的艺术才华以及他在世间的境遇。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丹青技艺已经衰退,人物形象难以传世。
他常常模仿市井百姓画作皇家贵族,画家的身份只能是无名小卒。
吴生已经去世,他的技艺不再传承,不再有人能够继承。
如今世间变化无常,仿佛波涛翻滚海洋般汹涌激荡。
细细观察他的画作,每一个线条的转折和细微之处都能得到完美的表达。
这让人明白真正的艺术在于捕捉微妙之处,而不是盲目追求浮华和虚荣。
似乎听闻他留下了一幅作品在汝州的海边,古老的墙壁上留下了他的蜗涎,令人感动得落泪。
他放弃了财富和名利,用自己的力量来扶持建筑物,就像浮云在新的晴朗天空中变幻无常。
使君坐在那里陶醉于清澈的梦境中,重叠的衣纹数着他内心的喜悦和愉悦。
在未来的时代,当人们来缅怀古人的时候,或许只会记得他是东坡的弟弟,但他的名字至少还能记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吴生这位绘画家的艺术才华为主线,表达了苏轼对真正艺术精髓的思考和对艺术家命运的关注。诗中通过对吴生的画作和他的处境的描绘,展示了苏轼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思考。

苏轼通过形容丹青技艺的衰落,揭示了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艺术的冷漠。吴生作为一个才华出众的画家,却只能模仿市井百姓的画作,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赏识。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家的局限和不公平待遇。

诗中通过对吴生画作的细致观察,强调了真正艺术的精髓在于细微之处的捕捉和表达。苏轼认为,艺术家应该注重细节,用心去观察和描绘,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华丽和虚荣。他对吴生技艺的赞美,也暗示了苏轼对真正艺术的追求和理解。

诗中还描述了吴生放弃个人利益,用自己的力量来扶持建筑物的情景,展示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奉献精神。这也是苏轼对艺术家的赞扬和对艺术家境遇的思考。

最后几句诗则展示了苏轼对吴生的敬佩和对他的记忆。虽然在后人眼中,他可能只是东坡的弟弟,但苏轼希望人们至少还能记住他的名字,以表达对这位艺术家的尊重和纪念。

这首诗词通过对吴生的描写,反映了苏轼对艺术与社会、个人命运的思考。他强调真正的艺术在于细致的观察和表达,而不是追求外表的虚华。同时,他也呼吁社会对艺术家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注,不让真正的才华黯然无闻。

整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和思辨风格展现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家命运的关怀,具有深刻的诗意和赏析价值。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皇华使者临清晨,手开宝轴香煤新。沿名与字发深旨,宸毫洒落奎鉤文。精神高远照日月,势力雄健生风云。混然气质不可写,乃知学到非天真。缄藏自语价希代,谁顾四壁嗟空贫。臣闻帝舜优圣域,臯陶大禹为其邻。吁俞敕戒成黄要,垂覆后世如穹旻。陛下仁明如舜禹,豪英进用司鸿钧。

炎正维中叶,皇图再造年。天潢流少海,星纬粲台躔。臣主尝难并,乾坤岂偶然。千龄开历数,一气付陶甄。黄屋传神器,彤庭领众仙。风云从此会,日月更谁先。昔者求侵地,何人赋甫田。吴儿咸抵掌,哙等欲差肩。庙论惟多士,戎功不在边。一麾分赤社,万事属青编。吾道谁难用,诸儒

飘飘而来,淅沥而下。爰张其入,爰整其驾。有豆有登,有兆有坛。弭旌柅輈,降止且安。

扶病送君发,自怜犹不归。只应尽客泪,复作掩荆扉。江汉故人少,音书从此稀。往还二十载,岁晚寸心违。

挟冷朝阳未吐光,小池犹有夜来霜。东君自识沈潜意,谁道阴柔解变刚。

曾对君王已放还,何须当道把渔竿。使轺将宿人将避,拗折渔竿趕入山。

仪鸾供帐饕虱行,翰林湿薪爆竹声,风帘官烛泪纵横。木穿石盘未渠透,坐窗不遨令人瘦,贫马百藖逢一豆。眼明见此玉花骢,径思著鞭随诗翁,城西野桃寻小红。

三伏回头梦欲醒,五更风露月逾清。病馀似鹤精神爽,老去如僧念虑轻。边面只今多勇战,人间从昔少闲行。何当封事天皇殿,乞借秋霖洗甲兵。

谭笑诗成马槊横,偏师何敢犯长城。纵观儒帅临戎幕,想像天山破敌营。麾帜精明严武备,山川弹压飏威声。老来壮志浑消尽,射虎南山愧北平。

即是黄莺些燕时,稍晴肯放百花迟。酒来尚许颜红借,春好何容鬓雪知。扶杖可从灵寿赐,闻琴肯作孟尝悲。山深粗有延年药,归老松根掘兔丝。

声声扣出碧琅玕,能使秋猿欲叫难。诗兴未穷心更远,手垂青拂向云看。

下车聊复问何如,尚忆重来四纪馀。钟阜秦淮俱好在,只怜双鬓自萧疏。联镖去作蒋山游,路转天津绕御沟。忽作故都禾黍恨,洛阳宫殿锁千秋。

隋朝桧下访仙真,五十年前夜榻身。至道宫前天目顶,羡公去作卧云人。

沮徒民于中原,广好生于帝尧。亦既三已,归而渔樵。而书尺这间,造次不忘乎本朝。此所以为中兴之大僚也。

一半秦声半楚声,秦娥调瑟楚娥筝。凤凰城里家家雪,但是红楼冻不成。

玉醴宴嘉节,拜恩欢有馀。煌煌菊花秀,馥馥萸房舒。白露秋稼熟,清风天籁虚。和声度箫韶,瑞气深储胥。百辟皆醉止,万方今宴如。宸衷在化成,藻思焕琼琚。微臣徒窃抃,岂足歌唐虞。

滴沥珠玑翠壁间,遭时曾得奉龙颜。栏倾甃缺无人管,满院松风昼掩关。

大家有宝初不靳,戏把兼金掷虚牝。小家尺寸入校量,涩缩支撑惟恐尽。张侯胸中无不有,诗未落手人已信。偶然写作钓隐图,画出芳洲横小艇。水营何事去能忙,洲学谁祥眠许静。东城车马起埃尘,西岭烟云生瞥瞬。渔人正用一孤篷,傲兀其间俱战腾。追随鱼鸟共飞浮,俯仰乾坤寄晨暝。

先生岂我辈,造物乃其徒。荷衣自放林壑,亦未弃银鱼。留得东篱晚节,笑倒龙山秃帽,一醉插茱萸。天下有大老,携手盍归乎。别头经,三昼梦,一编书。向之麟者止矣,且看老溪图。历遍後天既未,依约明朝三五,乾体适当符。还以奉公寿,不是讲鹅湖。

旬时织女渡银潢,付与天孙紫锦囊。又向素娥圆满后,悬知丹桂异时香。金鱼玉带传家旧,犀果银钱照坐光。鹤发含饴天下乐,百年重庆侍高堂。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