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末清初彭孙贻的《放蟋蟀》
拼音和注音
bìng ? bǎi bù yú , hū ér shī xī shuài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蟋蟀: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尾部有尾须一对。雄的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生活在阴湿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对农业有害。也叫促织,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彭孙贻
明末清初学者,彭孙遹从兄,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观民之子。
原诗
病?百不娱,呼儿失蟋蟀。编竹以为笼,饲之芡与栗。
绿腰跃长股,怒臂相决病。
怜此壮盛心,猛志见跳佚。
嗟我何摧颓,感时恒自失。
夜短常愁永,虫声况瑟瑟。
虫声一何悲,使我愁难毕。
开笼会纵汝,深草富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