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元末明初蓝仁的《拟贫士二首(其一)》
拼音和注音
xiāo shāo wǎng wǒ hù , xī shuài hào wǒ bì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蟋蟀: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尾部有尾须一对。雄的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生活在阴湿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对农业有害。也叫促织,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蓝仁
自号蓝山拙者,与弟蓝智同均为元末明初诗人。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不事科举,一意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
原诗
蟏蛸网我户,蟋蟀号我壁。
被褐不掩胫,采薇岂充食。
岁有饥寒忧,巷无车马迹。
岂知旷达观,不以贫病迫。
昔闻孔颜圣,亦有陈蔡厄。
澹然忘世虑,弦歌自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