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伯氏春雨中韵

雨堤杨柳拂新亭,怪底游人懒踏青。
手撚梨花成小立,半窗湖水雨冥冥。

作品评述

《和伯氏春雨中韵》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胡仲参。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雨堤杨柳拂新亭,
怪底游人懒踏青。
手撚梨花成小立,
半窗湖水雨冥冥。

中文译文:
在雨水滋润的堤岸,杨柳轻拂着一座新亭,
不寻常的天气下,游人们懒洋洋地不愿外出踏青。
我用手轻捻着梨花,它们像小小的立起来,
透过半掩的窗户,湖水在雨幕中显得模糊不清。

诗意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雨中的景色和人物的状态,表现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人描述了雨水沐浴下的堤岸和杨柳轻拂亭子,展示了春雨的柔和和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尽管环境美好,游人们却因为天气不尽人意而懒洋洋,不愿意外出踏青。诗人进一步以手撚梨花的动作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半掩的窗户背后,诗人透过雨幕望着湖水,这湖水在雨中显得模糊不清,给人一种朦胧而隐晦的感觉。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春雨中景色和人物的描绘,传达了一种隐秘而含蓄的情感。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技巧,将雨水、杨柳、梨花、湖水等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相融合,呈现出一种静谧而忧郁的意境。雨水的滋润和杨柳的拂动为诗中添加了生机和柔美的元素,而游人们的懒洋洋和湖水的模糊则带来了隐晦和忧伤的情感。整首诗以雨为背景,给人一种冥冥中的朦胧感,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种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体验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胡仲参独特的审美风格,充满了诗人对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和赏析这首诗词,感受到春雨中的静谧与忧伤,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诗词推荐

异枝同颖绕祥云,贡入南州瑞木新。并影薰风舞交翠,要知仁政在斯民。

去年雪暗江南路,日暮踟蹰无宿处。今年坐见故园春,梅花已过桃花新。东皋薄田才数亩,依方旋造逡巡酒。嗣宗痛饮是吾师,万事否臧勿挂口。循环三百真超忽,谁向空蒙问巢窟。愚痴聪慧一冥冥,不如且进杯中物。

用尽自己心,笑破他人口。八角磨盘空里走,金氇现子变作狗。

清冬万境肃,墙户益萧然。薄寒惟可饮,短景不容眠。贫厨烟火暖,尘釜亦烹鲜。且复养口体,何劳更问天。

笑推窗户揖青山,茶鼎松风入耳潺。老去已知今世错,贫来剩得此身閒。漱流枕石心长在,涉水穿林步已难。六十年来醉题壁,那知尚在白云间。

未了吾今为君决,一字不留无可说。耀古腾今彻底辉,不离当体常光洁。

蘸岸烟波檥画船,幅巾萧散饯流年。两行杨柳吹晴雪,只著啼莺未著蝉。

或隐或显,有亏有盈。为天上无私鉴,实人间照夜之灯。寻常多是论三五,惟有今宵分外明。

绿阴匼匝欲周阿,正午庭空雀可罗。更许瘦筇支病骨,玉山影裹总弦歌。

滕六巧呈瑞,平白一尺高。霜风凛烈生,挟夜声如号,冰澌条玉箸,瓦缝镜银膏。茆檐顿暴富,掩映何奢豪。晶光动闾里,健羡等儿曹。此时轻脆资,坚谓千载牢。一旦阳明升,消泮蔑纖毫。奚独此为然,世事亦滔滔。

风烈僧鱼响,霜严郡角悲。短童疲酒扫,落叶故纷披。水冻食鲑少,瓮寒浮蚁迟。朝阳乌鸟乐,安稳托禅枝。

咸淳无正史,德佑少守欠。他日修公传,终身作宋臣。渊明还死晋,商皓本逃秦。壮士元无泪,西风自湿巾。

苑路青青半是苔,翠华西去未知回。景阳春漏无人报,太液秋波有雁来。单影可堪明月照,红颜无奈落花催。谁能赋得长门事,不惜千金奉酒杯。

早朝开紫殿,佳气逐清晨。北阙华旌在,东方曙景新。影连香雾合,光媚庆云频。鸟羽飘初定,龙文照转真。直疑冠佩入,长爱冕旒亲。摇动祥云里,朝朝映侍臣。

少华连延翠烟永,细路缘云上高顶。奇峰西奔入秦蜀,幽谷南通接荆郢。昔年蛟龙忽变化,怒蹙山巅压州境。山灵吐怪助豪强,地轴狂推如转梗。盘龙七社万户余,卵覆巢倾伸臂猛。近来又说神羊岭,六里横开罅如井。居民惴惴已忧疑,惟恐蛟龙怒还逞。勿令岸谷复颠移,鼓铸神功烦禹鼎。

黠鼠穴居工匿形,宵窃吾余频有声。狸奴已老无足忌,对面侮人渠得志。韩卢行载云来孙,平时御盗严司存。小施逐兔腾山力,不露爪牙潜有获。主人高枕终夜安,论功法吏能扫奸。绳以汉家三尺律,鼠罪贯盈猫不职。

子去临民社,公私必小宽。皆云官似水,谁道县如滩。村绝追胥迹,溪无督赋瘢。自从陈李后,古调少人弹。

风色偃貂裘。

思纯十日水乡游,归见同年说不休。湖阔尽疑吞泽国,洞深皆道彻宣州。杉松自宿千年鹤,橘柚堪轻万户侯。销夏古湾长积雪,隔帆危柱几经秋。离离鱼网垂村巷,漠漠茶烟出寺楼。云叶拥僧迎墨绶,浪花和鹭裹仙舟。传书往事人难问,链药池空水自流。明月峰高欺少室,桃花坞好似瀛洲。

远客安长道,低蓬称小溪。云添湿帆雨,舟滞没篙泥。草绿耕牛健,村深侯鸟啼。陶翁方作令,归去未成题。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