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李治的《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
拼音和注音
cuì yān xiāng qǐ gé , dān xiá guāng bǎo yī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霞光:日出或日落先后,在太阳附近天空由大气对阳光的折射、散射和选择性吸收所造成的色彩缤纷的现象。多指太阳初升和将落时从云罅或云层中透射出来的日光。
丹霞:日光照在云上所形成的赤色云气。
宝衣:宝衣,读音为bǎo yī,汉语词语,意思是贵重的衣服。
李治
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原诗
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定水迥分晖。
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