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作品评述

【注释】:
此诗作于1917年,作者赴日留学前夕,时年19岁。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去,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定回国。周恩来日本回国前夕,他的同学好友张鸿诰等人为他饯行,请书赠留念。周恩来挥毫书赠了这首诗,并在诗后写有“右诗乃吾时所作”,“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等字句。 这首诗的手迹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江:宋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掉头:有力地掉转身躯,表示决心很大。杜甫诗:“巢父掉头不肯往,终将入海随烟雾。”
邃密:精深细密;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科。一说是各种科学。
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
面壁:面对墙壁坐着。《五灯会元》记载:达摩大师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这里用来形容刻苦的钻研。
破壁:《名画记》记载:南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他说,如果点了眼睛,龙就要飞走。别人以为这话说得荒唐,他于是点了龙的眼睛,不一会雷电大作,轰毁了墙壁,巨龙乘云飞去。这里表示学成以后,象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难酬蹈海亦英雄:蹈海,投海。这句意思是:即使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这里借用了陈天华留学日本时,为了抗议反动当局无理驱逐中国留学生和唤起民众的觉醒,身投日本大森海湾殉国。

------------------------------------------------
周恩来同志《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发表以来,有许多同志作过注解。高中语文第三册也选作课文。笔者对这首诗有一些不同的理解,现写出来就正于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

^^大江歌罢掉头东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一位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当时很多进步青年(其中也包括毛泽东同志),都受过他的影响。

周恩来同志在青年时代也非常喜欢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梁启超在自己的诗中往往喜用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但是在含意上却有所发展,如《太平洋遇雨》: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这是梁在1903年去美国旅行时在太平洋上所作。他把戊戌变法前后自己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比作风浪对自己的淘洗磨炼。用语虽出苏轼,但命意却大不相同。

周恩来同志1917年东渡日本求学时,诗中所引的“大江歌罢”正是采用了梁启超的引伸义。因为他把自己出国求学看作是对自己的淘洗磨炼,所以引用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典,并赋予了积极的含义。

“掉头东”一词,我们认为很可能也是出自梁启超的诗。

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写过一首长诗《去国行》,诗一开始即说:

呜呼!济艰乏力兮儒冠容容,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

梁歌颂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并表达了自己要效仿明治志士的愿望。这诗结尾的最后两句是:

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

周恩来同志1917年东渡时的立志救国的抱负和向日本寻求真理的心情和梁启超有一定的近似之处,再加上他当时熟悉梁的著作,所以这种借用就是完全可能的了。

^^邃密群科济世穷

诸家对“济世穷”多不加解释,但笔者认为确切理解“济世穷”的含意,对正确理解全诗,是非常重要的。“济世穷”是“济世之所穷”,即扶助救济世上所缺少的东西之意。那么,周恩来同志认为当时世上(实即中国社会)所缺少的东西是什么呢?这要从他当时所撰写的文章中去分析。

周恩来同志在1916年11月写的《中国现实之危机》一文中认为当时中国精神方面的危机是“吾国国民之道德,可谓已达沦丧之极。江河日下,挽救乏人。”“一般无智愚民,昏昏噩噩,不知国家为何事,”缺乏“国性、国魂”。他在《吾校新剧观》中认为:“夫中国今日所急者,人民之贫极矣、智陋矣!……昏聩愚顽,群众禹域。”在《试论奢靡二说》中认为:我国“文化黑暗,生活低微,举国痴顽,如入昏梦”。

可见,周恩来同志认为当时中国所缺少的是国魂、国性,亦即群众的觉悟。因此,我们认为“邃密群科济世穷”就是学习各科知识(当然也包括西方的先进思想),并用来改造中国社会的“举国痴顽”状态,即用科学文明对群众做启蒙工作。

^^面壁十年图破壁

这句诗是“邃密群科济世穷”句的发展,讲的是“济世穷”(即对群众做启蒙工作)时所遇到的困难和周恩来同志所表现出来的不怕困难的毅力。

周恩来同志在1919年5月《给留日南开同学的信》中肯定了即使“为社会所不容”也要做“为社会开路的事情”的精神。做启发群众觉悟的事情而又暂时“为社会所不容”,不正是诗中所说的“面壁”吗?这句诗中的两个“壁”字代表一件事物,那就是借喻尚未觉悟的群众。周恩来同志当时东渡日本,准备求学济世,启发社会群众的觉悟。但当时群众尚未觉悟,对此暂不理解,甚至有所“不容”有如石壁。而周恩来同志下决心,要以坚韧的毅力,坚持工作,经过长期的教育,(即诗中的“十年”)最后感化群众,提高他们的觉悟,群众一旦觉悟了,也就等于石壁溶化了。这种以宏大意愿、耐心启发人民觉悟的思想写成诗,就是“面壁十年图破壁”。进一步分析,我们又可发现,周恩来同志这句诗从思想到用典,都受到梁启超的影响。

梁启超有《举国皆我敌》一诗,中说:

阐哲理指为非圣兮,倡民权谓曰畔道。积千年旧脑之习惯兮,岂旦暮而可易。先知有责,觉后是任。后者终必觉,但其觉非今。十年以前之大敌,十年以后皆知音。

梁又有《自励》二首,其二曰: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这两段引文思想内容大致相同。周恩来同志在1919年4月曾将梁的《自励》之二抄赠给同学王朴山,说明他对梁诗是赞许的。

我们只要将这两首诗和周恩来同志的“面壁十年图破壁”句加以对比,就可看出:梁诗中所说的中国社会“积千年旧脑之习惯兮,岂旦暮而可易”,宣传新思想时所遇到的“举国犹狂欲语时”的情况,正是周恩来同志所说的“做的是为社会开路的事情”而“为社会所不容”,也就是诗中所说的“面壁”。同样,梁诗中所说的群众“十年以后(对新思想)皆知音”,觉悟了的群众“十年以后当思我(指启蒙者)”也正是诗中所说的“破壁”(即石壁溶化,指群众已经觉悟)。至于诗中的“十年”一词更显然出于梁诗。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就能更加认识到周恩来同志在“面壁十年图破壁”这句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启发群众觉悟时不怕困难的毅力。

^^难酬蹈海亦英雄

首先,“蹈海”并非专指跳海自杀而言。南宋胡铨在《上高宗封事》中说:“较之前日蹈海之危,已万万矣。”(见《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蹈海之危”是指建炎三年(1129年)底金兵攻陷临安,高宗赵构逃到海船上一事。高宗并无跳海自杀之事,可见“蹈海”即指乘船航海。到了晚清,出洋亦称“蹈海”。章太炎在1902年曾出洋到日本,归国后因“苏报案”被捕入狱。梁启超在《广诗中八贤歌》中即说他“蹈海归来天地秋”。“蹈海”即出洋之意。

这样,“难酬”与“蹈海”即应连读为“难酬蹈海”(即“难酬蹈海之志”),意为“无法满足出洋留学的要求”。这句诗同上句联系起来,是说,我们都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宏伟志愿,只要大家都有这种精神,即使不能出洋留学也是“英雄”。这是周恩来同志给送别的同学的赠言,有共同勉励之意。

周恩来同志在这里可能借用了日本人吉田松阴的故事。据1903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日本明治维新百杰传》(有关吉田的事迹可参阅多种书籍,因此书出版于清末,能为周恩来同志见到,所以只引此书)的记载:

吉田松阴(1830—1859),本名吉田寅次郎。在明治维新前曾接触过一些“洋学”,并准备“游海外,知彼情”,了解外国情况,学习西方文化。当时正有一艘美国舰只停泊在下田,吉田打算附乘此舰游历外洋,但被美国人交还给日本当局,监禁起来。然而“其志不少挠,忧国之心益切”。这件事就是日本历史上吉田松阴“下田蹈海”事件。

梁启超在清末就把吉田的事迹介绍到我国来。他不仅刊行过《松阴文钞》,而且在《壮别二十六首·别伊藤博文侯一首》中把自己比作吉田。此诗的自注说:“余去年出险之役及今次远游之费,皆感侯之赐。临别,懃懃有所语,且举吉田松阴蹈海(按:即出洋)事……以相告。”这样,喜读梁启超著作的周恩来同志,就会了解到日本这位“难酬蹈海之志”而又立志救国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并把它用到诗中,以勉励送别的不能出洋留学的同学。同时,周恩来同志在去日本求学前引用日本的典故,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本文所引周恩来同志的诗文均出《周总理青少年时代诗文书信集》上册。所引梁启超诗均出《饮冰室合集》,文中不一一注明。
(刘宗汉)

诗词推荐

座隅依约有余香,威表如存动悚惶。荀石并抽擎夭阏,金泉一带自汪洋。因谈妙有开迷迳,真指无何入故乡。季世孰能稽万一,日随诸境愈忙忙。

西风几载动边尘,不见长平奉国珍。汗浃历时嘶石马,锋销何日铸金人。消磨日月平生志,惭丑烟霞自在身。天意不关人事倦,新醅小漉葛头巾。

年长身多病,闲钞已试方。未甘先犬马,毕命报恩光。

朝雨暮雨梅子黄,东家西家鬻兰香。白头老鳏哭空堂,不独悼死亦自伤。齿如败屐鬓如霜,计此光景宁久长?扶杖欲起辄仆床,去死近如不隔墙。世间万事俱茫茫,惟有进德当自强。往从二士饿首阳,千载骨朽犹芬芳。

鼓钟云云,敛管伊伊。神既醉袍,日送言归。山有厚藏,水有灵德。物其永依,往奠炎宅。

僧戒阿谁受,法仪何处迎。两回经梦境,三叹悟人生。食已难为强,衣犹不惮更。得非禅力重,去住目由情。

九里溪头晚雨晴,松风瑟瑟水泠泠。绝无过客问奇字,只有闲云到野亭。每笑盛名传坎壈,岂陈虚语说零丁?老年恰喜精神爽,合得仙人相鹤经。

结束弓刀鞍马间,粗神矍铄我犹顽。褒衣博带休相笑,前带头巾金帽环。

汉鼎鸿毛轻,诸侯争弄兵。吴魏已先定,玄德思功名。据鞍髀肉消,感激泪沾缨。南阳有奇士,三顾精诚倾。龙变得风雨,指麾霸王成。日月若长在,永永悬英声。

无复龙山对孟嘉,西来河伯意雄夸。霜风可使吹黄帽,(舟人黄帽,土胜水也。樽酒那能泛浪花。漫遣鲤鱼传尺素,却将燕石报琼华。何时得见悲秋老,醉里题诗字半斜。

飚轮咏止,景烛灵坛。金奏毕如,白露溥溥。

溪清水浅,月胧烟淡,玉破梅梢未遍。横枝依约影如无,但风里、空香数点。乘风欲去,凌波难住,谁见红愁粉怨。夜深青女湿微霜,暗香散、广寒宫殿。

道书世多有,吾读老与庄。老庄已云多,何况其骈傍。所读嗟甚少,所得半已强。有言至无言,既得旋自忘。譬如饮醇酒,已醉安用浆。昔者惠子死,庄子哭自伤。微言不复知,言之使谁听。哭已辄复笑,不如敛此藏。脂牛杂肥羜,烹熟有不尝。安得西飞鸿,送弟以与兄。

尚记宣和末,贤科擢阿戎。义方传辇下,士誉走江东。贺厦心虽切,披云意自忡。思君想眉目,悲咽对西风。

雁双双、正飞汾水,回头生死殊路。天长地久相思债,何似眼前俱去。摧劲羽。倘万一、幽冥却有重逢处。诗翁感遇。把江北江南,风嘹月唳,并付一丘土。仍为汝。小草幽兰丽句。声声字字酸楚。拍江秋影今何在,宰木欲迷堤树。霜魂苦。算犹胜、王嫱有冢贞娘墓。冯谁说兴。欢鸟道长空

当时仓座倚鸿筹,清白堪封万户侯。陵谷已非家世远,画桥依旧水东流。

下马清林下,翛然忘俗情。山禽不辨种,溪草尽无名。露笋披斑箬,风葩抗紫茎。徘徊漱岩溜,未忍濯尘缨。

功成频献乞身章,摆落襄阳镇洛阳。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央。兵符今奉黄公略,书殿曾随翠凤翔。心寄华亭一双鹤,日陪高步绕池塘。

山色湖光并在东,扁舟归去有樵风。莫道野人无外事,开田凿井白云中。

曹侯辍耕,学于上国。进士起家,为吏有绩。虽窭人子,孔武且硕。我惠我威,养我好子。我勤我暇,不借吏史。虎暴人境,肆作机穽。侯曰彻之,病在乎政。惟此戾虫,乃与政通。风林岑蔚,征夫不逢。我作颂声,与民歌之。不诬方将,俾勿磨之。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