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中朝会十四

八佾具呈,万舞有奕。
既以象功,又以观德。
进旅退旅,执籥秉翟。
至化怀柔,远人来格。

作品评述

《景德中朝会十四》是一首隋代的诗词,作者佚名。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展示了隋朝的繁荣和盛世景象。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八佾舞蹈娴熟,万人载歌载舞。这场盛会既显扬了各方英勇事迹,又展示了高尚的品德风范。宾客们来自远方,不论是到达还是离开,都由主持者亲自接待。这里的人们宽容友善,使远方的客人感到欣慰。

诗意:
《景德中朝会十四》通过描绘一场盛大的宴会,表达了隋代社会的繁荣和富庶,以及主人的高尚品德。诗中展示了宾客们的欢乐和舞蹈的壮观场面,同时强调了主人的宽容待客和柔和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词以华丽的场景和庄重的语言展示了隋代社会的盛况。八佾是古代礼仪舞蹈的一种形式,它们的舞蹈技艺非常娴熟,使整个场面显得庄重而盛大。万人载歌载舞则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欢乐和热闹气氛。诗中还强调了主人的高尚品德,他以亲自接待来自远方的客人,展现出宽容友善的态度。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隋代社会的繁荣景象和人们的和谐氛围。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一场盛大的宴会,展示了隋代社会的繁荣和和谐,以及人们的高尚品德。它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盛世风貌,也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词中蕴含着对友善待客和宽容包容的价值观,体现了古人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视。

作者介绍

佚名,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诗词推荐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久缺笺筒到霅滨,相逢依旧气如春。深藏尺璧元无价,时击圆蓍尚有神。桑梓兵戈三峡路,衣冠文物五朝人。片时略得陪清话,一扫胸中万斛尘。

常记当年赋子虚,公卿交口荐相如。岂知鹤发残年叟,犹读蝇头细字书。出处幸逃千载笑,功名从负此心初。荒园落叶纷如积,日暮归来自荷锄。

慷慨添余思,交游忆可人。时危还有虑,愁重不知春。海国迷归棹,关山拥战尘。黄公何所见?终不事嬴秦。

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从来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处世忌太洁,志人贵藏辉。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

古寺残僧少,孤村碧树围。明朝山下路,愁绝望烟归。

野树昏鸦归尽,素烟如练,低罩平芜。断壁飞楼,红翠似有还无。女墙矮、月笼粉雉,娃馆静、尘暗金铺。问清都。广寒仙子,别后何如。愁予。十年梦境,浅歌短酒,总是欢娱。寂寞秦郎,不堪离镜照鸾孤。记曲径、共携素手,向闲窗、频捻吟须。怕西湖。少年游伴,说著当初。

霜洗水色尽,寒溪见纤鳞。幸临虚空镜,照此残悴身。潜滑不自隐,露底莹更新。豁如君子怀,曾是危陷人。始明浅俗心,夜结朝已津。净漱一掬碧,远消千虑尘。始知泥步泉,莫与山源邻。洛阳岸边道,孟氏庄前溪。舟行素冰折,声作青瑶嘶。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珪。明明宝镜中,物物

九县怀雄武,三灵仰睿文。周王传叔父,汉后重神君。玉律朝惊露,金茎夜切云。笳箫凄欲断,无复咏横汾。玉塞惊宵柝,金桥罢举烽。始巢阿阁凤,旋驾鼎湖龙。门咽通神鼓,楼凝警夜钟。小臣观吉从,犹误欲东封。莫验昭华琯,虚传甲帐神。海迷求药使,雪隔献桃人。桂寝青云断,松扉

事随流水远,愁逐晓春生。野色开烟绿,山光过雨明。帘前双燕语,林外数莺声。独坐无多兴,伤心妆不成。

怒蛙频作灌夫骂,老鹳唯闻庄舄吟。麦熟只应呼快活,林间欠此一声禽。

落花门外春将尽,飞絮庭前日欲高。深院客来人未起,黄鹂枝上啄樱桃。莎深苔滑地无尘,竹冷花迟剩驻春。尽日弄琴谁共听,与君兼鹤是三人。

晨起梳头嬾,披衣立草堂。雾昏全隐树,气暖不成霜。滩急回鱼队,天低衬雁行。新春犹一月,已觉日微长。

酒尽聊凭折简求,不知人要博凉州。墙隅弃置空三叹,露下萤飞奈此秋。

深深晴日涨湖烟,开着蓬窗饱看莲。只怕客来童放鹤,又催花里棹归船。

风传秋信至。颤叶叶庭梧,飘零阶砌。年华迅流水。况荣枯翻手,存亡弹指。谁编故纸。论古往、英雄斗智。在当时、唤做功名,到此尽成闲气。芏为行客,死乃归人,世同驿邸。十步九计。空捞攘,谩儿戏。忍都将、有限光阴萦绊,趁逐无穷天地。我真须、跳出樊笼,做个俏底。

直须认得本来真,智机心知外道人。联迹不留无对待,乾坤无不是吾身。

行雨忽过渐细微,冉冉傍马残云飞。乱溪争流经屡渡,近水短畦菘叶肥。跻欹到寺石灯滑,红叶拥门人迹稀。升堂坐定闻鱼鼓,亦传斋钵慰我饥。久阴忽开日色薄,初见竹影摇窗扉。开山宝塔真相在,瞻拜入炉香霏霏。塔前苍松尽手植,到今百心森相围。登览未尽夜气冷,拂榻置枕舒寝衣。

山占仇池地,江分白马氐。潭深龙自蛰,亭迥凤曾栖。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