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证道歌·证道歌

菩提达磨为初祖,梁王未契如聋瞽。
廓然无圣尚求名,拂袖魏邦无处所。

作品评述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菩提达磨为初祖,
梁王未契如聋瞽。
廓然无圣尚求名,
拂袖魏邦无处所。

诗意:
这首诗词探讨了佛教的修行和追求证悟的主题。它通过提及菩提达磨和梁王,表达了两种不同的境遇和心境。

赏析:
这首诗词以菩提达磨和梁王作为形象,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境遇和心态。

首先,菩提达磨作为佛教禅宗的初祖,代表着修行的境界和智慧的开悟。他通过坚定的修行和内心的觉悟,达到了对佛法的领悟和证悟。他的存在象征着佛教追求解脱和超越尘世的精神。

而梁王则代表了那些未能领悟佛法、未能脱离纷扰的众生。他们像聋子和瞎子一样,无法理解真理的含义,陷入了迷惑和无知之中。梁王的形象彰显了人们在世俗中追求名利的盲目和困顿。

整首诗词通过对比两种境遇,表达了印肃对修行和证道的思考。他强调了修行者应当超越世俗的名利追求,不被外在的诱惑所左右。菩提达磨的境界象征着无为而治的境地,他超越了尘世的束缚,寻找真理的道路。与之相对,梁王的形象则暗示了追逐名利所带来的虚妄和无果。

这首诗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手法,传达了佛教的修行理念和人生的思考。它鼓励人们超越功利的追求,寻求内心的安宁和智慧的启迪。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诗词推荐

寺官官小未朝参,红日半窗春睡酣。为报邻鸡莫惊觉,更容残梦到江南。

音书人事本萧条,广论何心续孝标。应是有情无着处,春风蛱喋忆儿猫。

问君心印作何颜,影现千潭印万山。夜静画楼吹玉管,声声相应绝遮栏。

楚都陈迹久灰埃,一曲虞兮尚寄哀。不作偷生渡江计,可须千里更西来。

书法光芒晋永和,后来摹写不胜多。考论又得桑夫子,兰渚风流转不磨。

夏雨轰轰断霉,新蝉已噪庭槐。不晓阿香何意,故将车子频推。

怜师真达者,于世了无求。万事沤起灭,一身云去留。楼台金地古,风雨玉泉秋。安得超尘网,相从物外游。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愁与诗相似,能令须发新。意清尘不没,道直事多屯。水石惟宜夏,田桑独致贫。不除闲懒性,前世必僧身。

正朔奄奄一脉垂,不多文物迭兴衰。菰芦等是偏方士,尔尚生逢六季时。

远水西来抱鹿头,山前草木带霜秋。黄花雅意撩诗兴,红叶端能寄别愁。日月奔驰双转毂,江湖漂荡一轻鸥。干戈未戢中兴沸,蹴被空怀祖豫州。

旋披荆棘入山来,洞口晴烟翳不开。试问真人竟何处,他年相就谒蓬莱。

江城郁郁春草长,悠悠汉水浮青光。杂英飞尽空昼景,绿杨重阴官舍静。此时醉客纵横书,公言可荐承明庐。青天诏下宠光至,颁籍金闺征石渠。秭归山路烟岚隔,山木幽深晚花拆。涧底红光夺火燃,摇风扇毒愁行客。杜鹃啼咽花亦殷,声悲绝艳连空山。斜阳瞥映浅深树,云雨翻迷崖谷间。

相见又相别,无言感倍兴。诸峰微下雪,一路独行僧。午饭烟村磬,宵吟石屋灯。他方人请住,又得继南能。

折柳亭边手重携,江烟澹澹草萋萋。杜鹃不解离人意,更向落花枝上啼。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扰扰征人相顾语,萧萧落木不胜秋。

野思不可收,瞥若孤云生。船头插芳草,閒踏飞花行。春江摇夕阳,绿波鳞鳞明。更欲待潮归,高城闻鼓声。

十年官不进,敛迹无怨咎。漂荡海内游,淹留楚乡久。因参戎幕下,寄宅湘川口。翦竹开广庭,瞻山敞虚牖。闲门早春至,陋巷新晴后。覆地落残梅,和风袅轻柳。逢迎车马客,邀结风尘友。意惬时会文,夜长聊饮酒。秉心转孤直,沈照随可否。岂学屈大夫,忧惭对渔叟。

貌古神疏画本难,因师心妙发毫端。无功可上凌烟阁,留取云山静处看。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