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山人听宣谕后归东阳

閤门传诏山人拜,清晓蓬莱望彩霞。
布褐朝天才赴阙,蒲帆带雨又还家。
沈侯咏罢楼沉月,婺女妆残庙掩花。
无限朝廷仁恤意,殷勤归向老农夸。

作品评述

《送郑山人听宣谕后归东阳》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郑山人接到朝廷的诏书后离开东阳返回朝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郑山人的赞美和祝福。

诗中描述了郑山人在清晨接到朝廷的诏书后,离开东阳的情景。"閤门传诏山人拜"意味着朝廷的命令通过宫门传达给郑山人,他恭敬地接受了诏书。"清晓蓬莱望彩霞"描绘了清晨时分,郑山人站在高处,远眺彩霞的美景,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布褐朝天才赴阙,蒲帆带雨又还家"表达了郑山人的行程。"布褐"指的是朴素的衣袍,"朝天才赴阙"表示他穿着朴素的衣袍前往朝廷,"蒲帆带雨又还家"则意味着他乘坐小船回到家中,途中遇到了雨水。

接下来的两句"沈侯咏罢楼沉月,婺女妆残庙掩花"描绘了东阳的景色。"沈侯"指的是东阳的地名,"楼沉月"意味着楼阁中的月亮下沉,"婺女妆残庙掩花"则描绘了东阳的女子在庙宇中化妆,花朵被庙门遮掩。这些描写给人一种寂静和凄美的感觉。

最后两句"无限朝廷仁恤意,殷勤归向老农夸"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赞美和对郑山人的祝福。"无限朝廷仁恤意"表示朝廷对老农的关怀和照顾没有限制,"殷勤归向老农夸"则表示郑山人回到家乡后会向老农夸耀朝廷的恩德。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郑山人接到朝廷诏书后的离别和归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郑山人的赞美和对朝廷的赞扬,同时也展现了东阳的景色和朝廷对老农的关怀。

诗词推荐

赵叟生长太平,以著色花擅名。自古良工独苦,于今墨画盛行。

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

频岁崎岖道路劳,江山妙处属吾曹。欲将一笼盛归去,安得并州快剪刀。

老学庵北井,六月寒如冰,大旱不涸雨不增,凛如人以常德称。日济千人不骄矜,置而不汲渠自澄。辘轳三丈青丝绳,对之已足凉肺膺。使我终日卧曲肱,顾谓此井真良朋。荡除炎歊却尘垢,宜有鬼神来护守。鸣呼!泾水一石泥数斗,正使逢时亦何有!

出门见南山,喜逐松径行。穷高欲极远,始到白云亭。长山绕井邑,登望宜新晴。州渚曲湘水,萦回随郡城。九疑千万峰,嵺嵺天外青。烟云无远近,皆傍林岭生。俯视松竹间,石水何幽清。涵映满轩户,娟娟如镜明。何人病惛浓,积醉且未醒。与我一登临,为君安性情。

畏暑只嫌秋较晚。不道玉楼人渐远。此情那解却清凉,肠欲断。愁无限。安得冰壶还照眼。妙舞蹁跹歌宛转。走遍京华何处见。清眠无梦到西州,余香浅。银钩软。唯仗锦书聊自遣。

知时膏泽下新正,便觉欣欣物意生。细雨寒梢半檐滴,单床孤梦五更声。两年元日嗟萍梗,万里殊乡付酒觥。不似斗杓容易转,只今迎岁指东城。

问门前客元无迹,谀墓中人本不工。犹有邻僧能送米,未妨窃比玉川公。

东望西江水,高义在云台。到今用钺地,霜鸿有馀哀。

御兵戈刀,斧不能斫。经大劫水,火不能著。姊夫小舅有来由,佛面猪头何处求。二百年来龟岭下,三山依旧水东流。

乳粥琼糜雾脚回,色香味触映根来。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绳床过疾雷。

气序循环盛复衰,花随春老叶秋飞。一年光景消磨半,又见罗衣换葛衣。

大君若天覆,广运无不至。轩后爪牙尝先太山稽,如心之使臂。小白鸿翼于夷吾,刘葛鱼水本无二。土校可成墙,积德为厚地。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世俗风波甚,谁能退急流。渊明存菊日,张翰忆鲈秋。高躅今云远,清风孰与侔。明公回末习,逸韵踵前修。元振才高古,林宗学鲜俦。未为川上楫,姑运幄中筹。太守先公孝,同僚上伯游。德偕才并茂,文与政俱优。士有春风慕,民无北雪愁。宽平人自服,欺绐吏应羞。逸足方当展,閒身

北风沙漠地,吾子远从军。官路虽非远,诗名要且闻。蝉悲欲落日,雕下拟阴云。此去难相恋,前山掺袂分。

宣公桥南画鼓挝,酒船风幔拄鸦叉。碧山银碗劝郎醉,棹入南湖秋月斜。

井梧坠叶声如雨,辘轳夜静莎鸡语。西里佳人怨薄寒,惆怅灯前歌白筼。白筼新时白若霜,象床开合秋水光。制成只恐香尘污,衣着偏宜九夏凉。西风乍入罗帏里,数点清尘不禁洗。竞开箧笥试新纨,旧服抛捐那复理。嗟尔白筼怨勿深,怜新弃旧他人心。愿将贞白永相保,今年卷却明年讨。

待船三五立江干,眼欲穿时夜渐阑。若使长年期不至,江流便作汨罗看。

我本江湖客,归来二月春。居多闭门日,未卜赏花辰。绕树鹊声喜,隔帘莺语新。可怜垂白叟,却羡踏青人。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