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

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
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
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
驰步乘长岩,不觉质自轻。
矫首登灵阙,眇若凌太清。
端坐运虚轮,转彼玄中经。
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

作品评述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是由魏晋时期的诗人慧远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
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
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
驰步乘长岩,不觉质自轻。
矫首登灵阙,眇若凌太清。
端坐运虚轮,转彼玄中经。
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游历庐山石门的情景和内心的感受。诗人认为真正的灵感和兴趣并不是来自于外部的刺激,而是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他突然听到石门处有人游玩,这让他感到兴趣盎然,并激发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他迫不及待地褪下长袍,想象自己驾驭云雾行走,望着悬崖回忆起曾经的城池。他步行登上陡峭的岩石,不自觉地感到自己的身体轻盈如飞。他高傲地抬起头登上灵阙(指山巅),仿佛漫步在至高无上的清明之中。他静坐着操纵着虚无的轮回,仿佛转动着那些玄妙的经书。他认为神仙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但他觉得自己的状态还不如那些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的人和物。

赏析:
这首诗词以庐山石门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游玩过程中的情感和心境。诗人从超越日常的兴趣出发,表达了他对自然、对追求卓越境界的渴望。他将自己的思绪融入到庐山的壮丽景色中,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等,使诗意更加深远。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超越尘世的追求和对至高境界的向往。

此外,诗中还涉及到了神仙和物质的转化,显示了诗人对于超越人世的思考。他认为自己的境界还不如那些已经达到极高境界的神仙和物质,表现出一种谦逊和自省的态度。整首诗意境高远,意蕴深邃,寄托了诗人对于卓越境界的追求和对超越现实的渴望。

诗词推荐

百年亦何为,终岁常壈坎。玄裘不掩胫,素发自垂颔。吾新归夜台,益重霜露感。仰视天一方,星河同惨澹。

春暖出茅亭,携筇傍水行。易谙驯鹿性,难辨鬭禽情。妻喜栽花活,童夸斗草赢。翻嫌我慵拙,不解强谋生。

眼里数闲人,只有钓翁潇洒。已佩水仙宫印,恶风波不怕。此心那许世人知,名姓是虚假。一棹五湖三岛,任船儿尖要。

一见铭旌作许愁,西风飘落冷飕飕。早知真气无伸处,悔不当时曲似钩。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连岁羌酋不荷戈,今年禊饮喜如何。中兴乐事虽无象,甲子先同晋永和。

少年耻着惠文冠,幕下时时把剑看。官烛未销鸡送晓,军笳忽动马嘶寒。关连远树征途迥,塞接霜芜战地宽。见说长平门下客,奇材唯有一任安。

甚矣天地闭,独放一花鲜。未论色之洁,未论香之妍。只於冰雪中,谁占生意先。万物心自服,敢问何能然。

官俸胥方给,山殽市可需。雨多沙碛失,桥断路程迂。古树声何壮,秋萍迹已枯。病身惭到此,有愧竹筇扶。山晖丹气紫,路隐翠林香。野道依城社,山童执纪网。田高秋敛薄,溪曲夜湍长。谇语令人倦,蚍蜉肯自量。

汉帝伤心地,羹墙梦正劳。珠藏超赤水,鼎在泣乌号。神藻光仍焕,仁风远更翱。百皇谁比德,商庙独推高。

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

牛牵碧蔓自绕,鸡耸朱冠欲争。菱葩可范伯雅,蓼节偏宜面生。

元宰司官钥,旌旄太大河。敢言趋府倦,私叹折腰多。机发何妨避,光尘未免和。艰难方远到,庆阀肯蹉跎。

二公俱作者,其奈亦迂儒。且有诸峰在,何将一第吁。句还如菡萏,谁复赠襜褕。想得重泉下,依前与众殊。役思曾冲尹,多言阻国亲。桂枝何所直,陋巷不胜贫。马病唯汤雪,门荒劣有人。伊余吟亦苦,为尔一眉嚬。

騼歌声断玉人遥,孤馆寒灯伴寂寥。我有相思千点泪,夜深和雨滴红桥。

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台。朝昏有风月,燥湿无尘泥。疏韵秋槭槭,凉阴夏凄凄。春深微雨夕,满叶珠漼漼。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四时各有趣,万木非其侪。去年买此宅,多为

少逢重九事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今日蜀州生白发,瓦炉独试雾中茶。

咿轧篮舆度晓岑,抚今怀昔泪淋淫。蓼莪老去仍追诵,常棣新来又废吟。有恨台瓜随蔓尽,无情涧藻与波沉。僧窗月苦夜无寐,莫咏儿寒动母心。

清秀过终童,携书访老翁。以吾为世旧,怜尔继家风。淮岸经霜柳,关城带月鸿。春归定得意,花送到东中。

明明周祖,惟民之恤。播种为教,下民迺粒。曾胆索乡,而匪先公。万世难报,阡陌之功。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