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寄张希尹,兼简刘小齐、张熙载(原
忆昨秋风,送书画船,过杨柳洲。
把锦囊倾倒,灯花共喜,棹歌归去,诗草仍留。
坐榻高悬,家童偶语,此客寻常颇见不。
襟怀好,比子猷寻戴,别样风流。
别来一日似三秋。
且喜花时可胜游。
要寻山问水,春申故国,赋诗*酒,季子高丘。
醉帽簪花,吟茵藉草,莫笑疏狂老未休。
回来也,有堂前旧燕,江上盟鸥。
作品评述
诗词:《沁园春 寄张希尹,兼简刘小齐、张熙载(原)》
忆昨秋风,送书画船,过杨柳洲。
把锦囊倾倒,灯花共喜,棹歌归去,诗草仍留。
坐榻高悬,家童偶语,此客寻常颇见不。
襟怀好,比子猷寻戴,别样风流。
别来一日似三秋。
且喜花时可胜游。
要寻山问水,春申故国,赋诗酒,季子高丘。
醉帽簪花,吟茵藉草,莫笑疏狂老未休。
回来也,有堂前旧燕,江上盟鸥。
中文译文:
怀念去年的秋风,送书画的船,经过杨柳洲。
倾倒锦囊,灯花一同欢喜,划着船唱着歌归去,诗稿仍然留下。
坐在高高悬挂的榻上,家中的孩童偶尔言语,对这位客人有些不太熟悉。
心胸宽广,像子猷那样追求风流不羁的生活。
别离的一天仿佛过了三个秋天。
让我们喜悦于花开的时节,胜过任何旅游。
要去寻找山川,问询春申的故国,赋诗饮酒,登上季子高丘。
戴上醉酒的帽子,戴花簪,躺在茵席上吟诗,躺在草地上。
不要嘲笑这个放荡不羁的老人未曾停歇。
归来时,堂前有昔日的燕子,江上有结盟的海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谢应芳创作的作品,描绘了作者的一次回忆和对自然、诗歌、友谊的思考。
诗人回忆起去年秋天的景象,送书画的船经过杨柳洲,让他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锦囊倾倒是指打开心中的珍宝,灯花共喜象征着诗人与灯花共同欢乐。划船归去,诗草仍留,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回忆和对诗歌的珍视。
诗中的坐榻高悬,家童偶语,表明诗人身份的高高在上,与普通人的距离。襟怀好,比子猷寻戴,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不拘的追求,与子猷一样追求风流不羁的生活。
别来一日似三秋,意味着别离的时间感受得很长,对离别的痛苦加倍。且喜花时可胜游,诗人希望在花开的时候寻找欢乐,胜过任何旅游。
要寻山问水,春申故国,赋诗酒,季子高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对故国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他在季子高丘赋诗饮酒的情景。
醉帽簪花,吟茵藉草,表现了诗人放浪不羁的一面,他戴着醉酒的帽子,戴花簪,躺在茵席上吟诗,躺在草地上。莫笑疏狂老未休,诗人告诫人们不要嘲笑他这个放荡不羁的老人,他的疯狂与创造未曾停歇。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归来时的景象,堂前有昔日的燕子,江上有结盟的海鸥,这些都是对友谊的象征,诗人希望归来时能够重拾旧日的友情。
整首诗以描写回忆和对自然、诗歌、友谊的思考为主题,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自由不羁的追求,对自然和故国的向往,以及对友谊的珍视。整体上,这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作者介绍
谢应芳的学术主张
谢应芳著有《辨惑编》、《思贤录》、《龟巢稿》、《怀古录》、《毗陵续志》、《龟巢诗文钞》、《龟巢词》等。最能反映他学养与思想倾向的是《武阳志馀》卷十儒林类中记载他的一些轶事。他在苏州一带避难时请求官府黜退吴江三高祠(纪念战国时期越国范蠡、晋代张翰、唐代陆龟蒙)中的范蠡;而要求修葺三国时东吴名相顾雍的墓莹。在故乡则显扬武进林庄邹忠公浩墓,去掉学官中的土地祠。他主张禁止民间办丧事时做佛事等迷信活动、还向周郎中(正五品官)上书陈述开荒等五件事并向何太守请求减少水脚之征,事事都有利民生民风。
谢应芳最著名的著作是《辨惑编》。《辨惑编》的主要内容是反佛、道,这也是理学理论的精华所在。这既是他个人思想体系的体现,也是理学的合理内核在常州地区的传承。谢应芳认为,生、死为自然之理。他斥老、庄、仙、佛(此处所言老、庄,非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而是被道教改造过、并奉为道教之祖的老、庄)之说为异端,致力于破除鬼神、禁忌、禄命等迷信,认为“古之为异端邪说者众矣,若老庄仙佛之流,自秦汉以来,惑世尤甚”,“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辨惑编·异端》)。他还指斥道教的斋醮仪式说:“道家以老子为理由,书亦未尝有设醮之论也,至宋徽宗妄意求福,命羽流为之,未及倾危宗社,流落金国,所求之福,竟何有哉!二君昏迷不明物理,特以此为缁黄衣食之计焉耳。”(《与王氏诸友论斋醮书》)理论锋芒直指宋徽宗,认为北宋亡国,与宋徽宗相信道教有关。是“妄意求福”,是“倾危宗社”,是“昏迷不明物理”,所以最后“流落金国”,“为缁黄衣食之计(当阶下囚)”。同时,谢应芳还以明天历年间大疫为例,大疫来临,病人众多,凡“务求医药,不事祈祷”者,大都活了下来,而那些求神保佑的,却都死掉了。认为这充分说明了佛道的虚伪性。 《辨惑编》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在明初有极大的影响。后世论及元明之际,无论是思想史、哲学史,谢应芳的《辨惑编》是必提的著作。
谢应芳的生平
谢应芳生逢乱世,世衰道丧,以斯文为己任,崇正辟邪。从元至正初年起便隐居于武进白鹤溪(今邹区鹤溪河),构筑小室名叫龟巢。遂自号“龟巢老人”,乡里子弟尊称龟巢先生。常州府曾聘为教授。他对学生循循善诱,总结出一套教学法。浙江行省闻名欲聘为三衢清献书院山长,辞不就。后各地义军起,谢应芳便去苏州一带避难,几次遇危险,一年中搬了五次家,经常揭不开锅。后来苏州人对这位年高德助的饱学之人逐渐有所了解,争聘为子女的老师,他靠束修钱以维生。
朱元璋削平群雄,建立明王朝后,江南渐渐安定,谢应芳已是70多岁的老人,返回故乡,在武进芳茂山(横山)隐居,勤读写作,老而不倦。当时,朝中高官与在野缙绅们路过常州,必定要去芳茂山上“龟巢”拜访龟巢老人。不管来的人官阶多高、名声多大,谢应芳都平等相待,决不低下阿谀,而且议论必及民生、言谈必论向善。
谢应芳80岁时,不顾羸弱,应郡守的邀请,以德高望重之身,出来主持了《续毗陵志》的编撰工作,97岁高龄谢世。
谢应芳的食里情怀
谢应芳到了老年,牙齿尽落,常为咀嚼而发愁。有一次,他到寺院拜访一名高僧。高僧知他齿牙不利,特意精心制作了几款豆腐菜肴,既好吃又不需要费力咀嚼。食毕,谢应芳言道:“凡人年老者,以肉养之,古今一致。然老而无齿,则肉林之盛,禁脔之供,其如朵颐何?求其甘软若豆腐者,真可谓养老之善物也。”并欣然提笔作《豆腐诗》:“谁授淮南玉食方,南山种玉选青黄,工夫磨转天机熟,粗渣囊倾雪汁香。软比牛酥便老齿,甜于蜂蜜润枯肠。当年柱史如知味,饮乳何须窈窕娘。”
此后,他家中常精心烹制豆腐菜肴,以供食用。渐渐地越觉豆腐软嫩味美,最能养老,不是醍醐,却又胜似醍醐,於是便将豆腐美称为“素醍醐”,并作诗《素醍醐》加以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