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田家收获(三首选一)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
五载输粮女真国,天全我志独无田。

作品评述

观田家收获

稻香秫熟暮秋天,
阡陌纵横万亩连。
五载输粮女真国,
天全我志独无田。

中文译文:

稻子散发出丰收的香气,在暮秋的季节里,稻谷和谷子都已熟了。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无边无际的田地连成了万亩的大片。
五年来,我们输送了大量粮食给女真国,
而我自己却没有一块田地,心中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憧憬。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农田的收获和田园生活的美好为主题。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稻谷和谷子成熟的景象,展示了丰收的喜悦和田园生活的宜人气息。他用“稻香秫熟”形容稻谷的香气,增强了读者对收获的感官体验。加之“暮秋天”的描写,使丰收的景象更加饱满。

其次,诗人通过描述田间小路的纵横交错,表达了广袤的田地景象。他再现了大片无垠的田地,用“阡陌纵横万亩连”来形容,展现出种田的广阔和辛勤劳作的场景。

接着,诗人写到五年来将大量粮食输送给女真国,暗示了女真国的强大和农民的劳动成果,以及种植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最后,诗人用“天全我志独无田”来点明自己没有田地的遗憾和渴望。他看到了农田的收获,但自己却无法亲自参与其中,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农田的丰收景象,并以此寄托了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种田业的重要性和自身的无奈之情。

诗词推荐

莫道垂杨管别离,与春离别自依依。若教兼有征人恨,只恐鸦儿不肯归。

鹿泉居士身若槁,不惯看花梦颠倒。桐庐有客燕新错,妄托娇痴重伊恼。冻云垂地雪欲落,断雁叫群天尚早。一枝何处寄春来,便觉寒窗自华好。琼瑶万里眼界净,咫尺前村莫轻扫。留将青女伴孤芳,长向茅斋照衰老。先生才思老不进,寤寐池塘见春草。对花酌酒祝东君,烦把穷通问苍昊。

江路轻阴未成雨,梅花欲过半沾泥。远来不负东皇意,一绝清诗手自题。

雪霁太阳津,城池表里春。河流添马颊,原色动龙鳞。万里独归客,一杯逢故人。登高向西望,关路正飞尘。

万里晴空,一声霹雳。尽大地人,掩耳不及。浩浩清风生八极。

玉粒百谷王,有功满人寰。舂磨作琼屑,飞雷落九关。翕张化瑶线,弦直又可弯。汤镬海沸腾,玉龙自相扳。银涛滚雪浪,出没几洲澴。有味胜汤饼,饫歌不愁癏。包裹数十里,莹洁无点班。兴师远持糒,此物正可颁。千万一日饱,不费金数锾。长安权贵人,五鼎靳笑颜。玉食过九重,恨无

人事几时穷,我性偏宜静。世上谁无富贵心,到了须由命。闲里且偷安,醉后休教醒。醉里高妙入神,妙处君须听。

南岩路最近,饭已时散策。香来知有兰,遽求乃弗获。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无心托阶庭,当门任君锄。

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经行及坐卧。

重阳却喜无风雨,野菊迎人亦自花。年去年来秋又老,江南江北鬓将华。离骚如此那无酒,羁旅虽谙不似家。但得东篱堪种菊,尽容吾子岸乌纱。

春浓面面透花香,秋皎团团转月光。窗户总空天是壁,如吾肺腑没遮藏。

西湖风景开图画,墨客骚人入咏嗟。扇底龙鱼吹日影,镜中莺燕老年华。苏堤物换前朝柳,葛岭人耕故相家。今日消沉一杯水,两峰长照夕阳斜。

雪山南风融雪汁,化作岷江江水来。不知新涨高几画,但觉楼前奔万雷。天教此水入中国,两山辟易分道开。我家长川到海处,却在发源传酒杯。人生几屐办此役,远游如许神应咍!东归短棹昨已具,明日发船挝鼓催。滩平放溜日千里,已梦鱠鲈如雪堆。丹枫系缆一回首,玉垒浮云安在哉?

月落画桥西,花影柳阴相亚。把住常娥问道,是谁家亭榭。天边处士少微星,正在杏花下。斜卓参旗一片。作草堂春夜。(右春夜)

清秋初过雨,湿叶闪晴晖。数册文书静,一庭人事稀。

蓟门寒到骨,战碛雁相悲。古屋不胜雪,严风欲断髭。清吟得冷句,远念失佳期。寂寞谁相问,迢迢天一涯。

平生所联赵景明,太阿出匣百壬死。不令赤手□□□,亦合麻鞋见天子。霜风猎猎鬓毛斑,万里水县菰蒲间。妻儿称屈大夫笑,闭阁正用苏麻顽。边头有兵人要籍,边头有莱人要辟。名佳实恶君勿信,塞下吏民须荡佚。检民如苇身如弦,有时白眼对世贤。正尔忽忆诸梁篇,稍事细谨无流连。

瑶池始波县圃风,邓林飞叶云搅空。人间栎社几黄落,晓窗洗黛悲青铜。常嗟彭祖悔杖晚,不见王母桃花红。安知帝怒削龙伯,舆峤已没归墟中。楚人方复感时节,申旦不寐同秋虫。虚堂气入枕簟肃,熟寐不复闻嗈嗈。大言身塞不得仰,了语无异鸿毛烘。天如旋磨人蚁却,更千万日劳何功。

江水悠悠行路长,雁声啼月有微霜。十年踪迹浑无定,莫更逢人问故乡。

黄姑斸月种文犀,落向三秋月满时。岩邑疏封兄弟国,铜瓶分派子孙枝。汉宫明艳涂娇额,仙鼎珍丹散漉篱。好趁灯花同报喜,黄间金粟正相宜。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