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伯章通判请赋画扇

晴天万顷浮烟水,小艇鸣榔烟水里。
一声欸乃西风起,满轮明月蓼花秋。
富贵於我真浮沤,世间何事不悠悠。

作品评述

这首诗词《向伯章通判请赋画扇》是宋代喻良能所作。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晴天下,万顷水面上升起朦胧的烟雾,
小艇在水中鸣响榔声。
一声欸乃,西风吹起,
明亮的圆月和蓼花充满了秋天的景象。
富贵对我而言只是虚幻的泡沫,
世间的事情何尽皆如此悠长。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晴朗的日子,湖面上升起了一层迷蒙的烟雾。在这个景色中,一艘小船划过水面,发出榔声。随后,西风吹起,明亮的月亮和蓼花共同构成了秋天的景象。诗人通过这个景象表达了对富贵的淡漠态度,认为富贵只是虚幻而短暂的,而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悠长。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湖面上的烟雾、小船的声音以及秋天的明月和蓼花,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世间事物的淡泊态度。诗中运用了富有音乐感的韵律,如“万顷浮烟水”和“满轮明月蓼花秋”,使整首诗流畅而优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诗人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认为富贵和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而虚幻的,唯有淡泊宁静的心态才能获得真正的悠然自得。整首诗以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宋代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态度。

作者介绍

喻良能,字叔奇,号香山,义乌(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补广德尉。歷鄱阳丞、星源令,通判绍兴府。孝宗干道七年(一一七一),爲建宁府学官。累官国子主簿,工部郎中、太常丞。出知处州,寻奉祠,以朝请大夫致仕。有《香山集》、《忠义传》等,均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香山集》十六卷。事见《敬乡集》卷一○、《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七九《香山集》跋及本集有关诗篇。喻良能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香山集》爲底本。校以《永乐大典》残本、《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小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两年梦寐记冰姿,再挹丰标胜旧时。形秽自怜吾更老,味同乃幸独相知。幽花野竹频移座,薄酒清茶共说诗。晚色柴门挂新月,玉骢欲上步犹迟。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山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我是胶西旧使君。此山仍合与君分。故应窃比山中相,时作新诗寄白云。

忆昔陪真率,华居甫落成。坐宾来堕帻,侍女出弹筝。无复吴趋曲,空馀楚些声。九泉见忠简,应问老门生。

晴雪散河堤,春云晚复迷。鲤鱼跳藻叶,燕子拂兰荑。

迁客秋来捧诏还,故人多怪鬓毛斑。重为东掖垣中士,犹梦西晖亭下山。静算宦途皆是命,老思身计不如闲。何时相约同归隐,水竹萧萧并掩关。

道学尊闾里,衣冠见伟人。鸡群真野鹤,麕角目祥麟。谠论追前辈,清时识诤臣。他年激贫懦,风动霅溪滨。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身居仕路梦家山,一日君恩放我还。从此便为终老计,只愁造物靳清閒。

带烟构外阴晴好,趁暖花苞日夜肥。有宅一区园十亩,不知天遣几时归。

罗帐薄。缥缈绮疏飞阁。红地团花金解络。香囊垂四角。尽日春风帘幕。谁见绿屏纤弱。云压枕函钗自落。无端春梦恶。

沧海已云晏,皇恩犹念勤。式燕遍恒秩,柔远及斯人。兹邦实大藩,伐鼓军乐陈。是时冬服成,戎士气益振。虎竹谬朝寄,英贤降上宾。旋罄周旋礼,愧无海陆珍。庭中丸剑阑,堂上歌吹新。光景不知晚,觥酌岂言频。单醪昔所感,大醵况同忻。顾谓军中士,仰答何由申。

闵行平地起新城,广厦千间一夜成。雨露三年花四面,双双紫燕闹春晴。十年未作沪江游,十里洋场一笔勾。劳动人民干净土,桃花今日识风流。

菲德承休帝命新,青阳闿动御昌辰。庆贻虹渚嘉祥衍,春满鳌山景色新。镐燕颂思勤□□,灵韶协奏喜横陈。在朝从此薰和气,要使驩心万姓均。

君家妙誉自无双,每肯区区问礼忙。颔下老髯仍不白,颜间喜气已微黄。力扶雅道新章句,蔼有雄文古战场。一夕诗来增浩叹,更和秋雨听浪浪。

胶胶扰扰几时休。一出山来不自由。秋水观中山月夜,停云堂下菊花秋。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先去声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

不来知尽怪,失意懒春游。闻鸟宁惊梦,看花怕引愁。赌棋招敌手,沽酒自扶头。何似华筵上,推辞候到筹。

昏昏断梦带余酲,散发披衣坐待明。城角吹残河渐隐,海氛消尽日初生。老农自得当年乐,痴子方争後世名。莫怪闭门常嬾出,即今车盖为谁倾?

两两维舟近柳堤。菱歌迤逦过前溪。曲中自诉衷肠事,岸上行人那得知。金齿屐,翠云篦。女萝为带蕙为衣。惜花贪折归时晚,急浆相呼入翠微。

乡赋鹿鸣篇,君为贡士先。新经梦笔夜,才比弃繻年。海雨沾隋柳,江潮赴楚船。相看南去雁,离恨倍潸然。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