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作品评述

芣苢翻译及注释

翻译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注释
⑴采采:采而又采。芣苢(fúyǐ ):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⑵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⑶有:取得。
⑷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⑸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⑹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⑺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芣苢赏析

  “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现 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

  所以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在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芣苢创作背景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作者介绍

佚名,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诗词推荐

湖海三年客,妻孥四壁居。饥寒应不免,疾病又何如。日夜思归切,平生作计疏。愁来仍酒醒,不忍读家书。

诗经

白发慵梳步屟迟,老于田野最相宜。每当酒熟花开日,正值身闲客到时。雪屋夜灯因妇织,月波秋舫为僧移。而今此乐同谁说,只有乡人马远知。

诗经

野鸟关关督驾犁,及时新雨土膏肥。知君有意农夫劝,故故穿林傍马飞。

诗经

除官去未间,半月恣游讨。朝寻霞外寺,暮宿波上岛。新树少于松,平湖半连草。跻攀有次第,赏玩无昏早。有时骑马醉,兀兀冥天造。穷通与生死,其奈吾怀抱。江山信为美,齿发行将老。在郡诚未厌,归乡去亦好。

诗经

约指金环瘦不持,罗衣宽尽减腰围。红芳坐消歇,王孙归不归。

诗经

摇落秋旻一望长,浮空颢气白如霜。楼头待月郡城晚,水底有天江国凉。却恨人生如寄客,未容年少即衰郎。除非烂醉酬清景,莫惜千金换斗浆。

诗经

炎州草木诚可怜,荔枝六月生蛮烟。瞿聃不出盛明世,星斗一粲黄昏天。憧憧翠盖下平地,井井绛帻罗群仙。囊封白玉倍晶莹,手挹甘露加清圆。槟榔却误染猩血,末利更欲薰龙钱。可人风味自不恶,动地身价来何年。杨梅卢橘定臣妾,河豚瑶柱微芳鲜。故家奕世富青紫,石蜜一味忘中边。

诗经

古人制此文楸枰,要下黑白知死生。闲中借此消永日,未必能取人心争。后人不识古人意,致使方寸生纵横。烂柯人去弈秋死,通国善弈谁知名。东南地胜人最杰,下至百技今咸精。手谈坐决胜与负,蓝氏之子驰其声。沈机终日静不语,一字落手四座惊。肯堂为人百不解,僻性从来要疏快。

诗经

要路如公今著鞭,况逢圣主正需贤。长贫岂谓连三世,不调那知又十年。道在未应终困踬,时来看取即腾骞。此行会有知音者,送上通津岁九迁。

诗经

日将旦、阴曀潜消。天宇扇祥飚。边陲静谧,夜熄鸣刁。文教普旁昭。兴太学、多士舒翘。奉宗祧。新庙榜宸毫。配侑享於郊。慈宁万寿,四海仰东朝。男女正,中壶至桃夭。年屡稔,漕舟衔尾夥,高廪接楹饶。庙堂自有、擎天一柱,功比汉庭萧。多少群工同德,俊乂旁招。吉祥诸福集,燮

诗经

爱酒耽棋田处士,弹琴咏史贾先生。御沟临岸有云石,不见鹤来何处行。

诗经

小圃初晴风露光,含桃花发满山香。看花对酒心无事,倍觉春来白日长。

诗经

欲陈礼乐字三千,起趁东风万里船。戎马不禁文未丧,石鱼间出瑞开先。人知制梃枘坚甲,政比黄钟缓急弦。愿借风云乘快便,一声雷爆九重。

诗经

相思吴越已经春,此日相逢啼渼新。世路销魂惟有别,君今况是泣珠人。

诗经

问路无多子,驱车半日间。行穿崖石古,蹈破藓花斑。绿语莺边柳,青眼水底山。人家岂无地,争住小溪湾?

诗经

三春桃李本无言,苦被残阳鸟雀喧。借问东邻效西子,何如郭素拟王轩。

诗经

雪花飞送浙江船,歌断骊驹一惘然。荆棘铜驼凄暮雨,楼台铁凤堕秋烟。辽东鹤返尘生海,石上人归月在川。回首六桥杨柳外,水光山色共晴天。

诗经

相公钟鼎蔽诗声,鲤也闻诗蚤得名。高隐碧谿心理远,今游湘浦句尤清。握兰未足酬吾志,揽辔宁知老此行。今日哭君谁归切,山房门下老门生。

诗经

酒阑离思浩无穷,西望维扬忆数公。万里飘零身未了,一家知奖意曾同。云横晋国尘应暗,路转吴江信不通。今日便成卢子谅,满襟珠泪堕霜风。

诗经

僧舍孤衾寄此情,庄生梦破晓钟声。浮沤踪迹原无定,惆怅西风一夜清。

诗经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