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纪事二十首 其六

内苑珍林蔚绛霄,围城不复禁刍荛。
舳舻岁岁衔清汴,才足都人几炬烧。

作品评述

《汴京纪事二十首 其六》是宋代刘子翚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内苑珍林蔚绛霄,
围城不复禁刍荛。
舳舻岁岁衔清汴,
才足都人几炬烧。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汴京(今天的开封)的景象和社会情况。诗人首先描述了内苑中的珍贵林木高耸入云,绯红的霄汉(天空)在其上闪耀。接着,他说城墙已经不再禁止普通人进入,他们可以自由地进入城内,禁止的只是草草的牧草。最后,诗人提到岁岁有船只载着清汴(指清澈的汴河)的货物往来穿梭,城市繁荣充实,人们的才华就像炬火一样燃烧不尽。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汴京的景象,展现了宋代时期繁荣的都市生活和文化氛围。首先,内苑中的珍贵林木和绛霄的描绘,表达了汴京的壮丽景色和繁华的气象。其次,城墙对普通人的开放象征着社会的开放和宽容,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城市,享受城市的繁荣和机遇。最后,船只穿梭于清澈的汴河之上,象征着繁忙的贸易和物流活动,城市的经济繁荣。诗人以才足都人几炬烧的形象,表达了人们的才华和智慧像炬火一样燃烧不尽,城市的繁荣和文化的繁盛。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生动的描写和比喻手法,展示了宋代汴京的繁荣景象,同时也寄托了对城市繁荣和人才的赞美之情。

作者介绍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沖,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爲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爲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着由其子玶编爲《屏山集》二十卷,胡宪爲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波割。清澄有馀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回首情亲处,相过濑水阳。十年能几见,一疾痛云亡。县郭山空秀,家园橘自霜。主人今已矣,鸥鹭亦凄凉。

事往不可追,愁来不可扫。悠悠百年间,一身孰能保。昔为席上珍,今作路傍草。倚伏理则然,宁复有当道。古者贤圣人,身否亦枯槁。嘉名如日月,万事犹杲杲。浮云非我心,归根以为宝。茫昧曷能明,吾将问苍昊。

自用金钱买槿栽,二年方始得花开。鲜红未许佳人见,蝴蝶争知早到来。

颜貌元非借酒红,那堪和气更春风。梅边索笑閒吟处,句法甭圆字辽工。

使旌驱近郭,民宴列芳池。洩洩春台上,沈沈暮海涯。鸿惊人宛转,电激骑追随。此会经年至,须防日似驰。

因请休兵谏不行,首阳遁迹似沽名。既言不食周家粟,薇蕨谁家土上生。

炉峰绝顶楚云衔,楚客东归栖此岩。彭蠡湖边香橘柚,浔阳郭外暗枫杉。青山不断三湘道,飞鸟空随万里帆。常爱此中多胜事,新诗他日伫开缄。

居丧贫御史,家近亦难归。却恐诏起复,如何赎绣衣。仆夫潜去尽,亲友频来稀。惟有刘东观,时时扣掩扉。

小雨病良已,新秋夜渐长。隔城闻鹤唳,出户逐萤光。荒径穿蒙密,遥空望莽苍。泉声落环佩,肝肺为清凉。

向来经世蕴,每作负山驰。鬓发不留黑,京尘惭旧缁。生涯黄卷在,心事白鸥知。回首林泉癖,穷吾不为诗。

攒簇乾坤造化来,手抟日月炼成灰。金公无言姹女死,黄婆不老犹居胎。铅炉慢养真金液,土釜先乾活水银。汞心炼神亦龙性,铅身凝气白虎命。内外浑无一点阴,万象光中玉清镜。

东山残雨挂斜晖,野客巢由指翠微。别酒稍酣乘兴去,知君不羡白云归。

西风催户西,落叶动相思。柏香穿石鼎,孤起学游丝。帘垂草亭静,篱菊弄幽姿。万物同一气,荣悴只如斯。哦诗诗未成,览镜添霜髭。

山中人不见,云去夕阳过。浅濑寒鱼少,丛兰秋蝶多。老年疏世事,幽性乐天和。酒熟思才子,溪头望玉珂。

寻得仙家不姓梅,马嘶人语出尘埃。竹和庭上春烟动,花带溪头晓露开。绕岸白云终日在,傍松黄鹤有时来。何年亦作围棋伴,一到松间醉一回。

南园清夜。临水朱阑垂柳下。从坐莲花。潋滟觥船泛露华。酒阑歌罢。双□前愁东去也。回想人家。芳草平桥一径斜。

应供何来此,囊书谒紫宸。清间频赐对,止观久谈真。恳谢兰袍宠,恩颁宝字新。重还乡寺日,学侣益归亲。

烟尽戍楼空,又是一帘佳月。何事山城留滞,负好花时节。烧灯翦彩没心情,应有翠娥说。欲借好风吹恨,奈乱云愁叠。

微显阐幽,三体五例。严乎成言,褒贬一字。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