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点检龟巢,素琴弦断余何有。
夫妻白首。
相敬如宾友。
三四孙儿,五色斑斓袖。
梅花酒。
为翁称寿。
罗拜爷娘后。

作品评述

《点绛唇·点检龟巢》是元代作家谢应芳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点检龟巢,
素琴弦断余何有。
夫妻白首,
相敬如宾友。
三四孙儿,
五色斑斓袖。
梅花酒,
为翁称寿。
罗拜爷娘后。

诗意:
《点绛唇·点检龟巢》这首诗词描述了岁月流转中夫妻相携、家庭和睦、世代相传的美好景象。诗人以点检龟巢为引子,暗喻审视自己的家庭和婚姻。他说琴弦断了,只余下一些残余的琴弦,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然而,夫妻俩已经白发苍苍,却仍然相互尊敬,宛如亲密的朋友。他们有着三、四代的孙子和孙女,穿着五彩斑斓的衣袖,显示出年轻一代的活力和希望。在这样的家庭中,梅花酒成为了庆祝长者寿诞的象征,代表着家庭的幸福和团圆。最后一句描述了诗人向父母敬献酒礼,表达了对祖辈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家庭和婚姻的美好,以及世代相传的情感。通过点检龟巢的形象,诗人唤起了人们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然而,诗人并没有陷入悲伤或消极情绪,而是以夫妻相互尊敬、家庭和睦、新生代的希望与活力作为反衬,展现了家庭的幸福和团圆之情。诗人通过将梅花酒作为庆祝长者寿诞的象征,凸显了家庭中代代传承的美德和对长辈的敬重。最后一句描述了诗人向父母敬献酒礼,表达出他对祖辈的感激之情。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家庭和睦、世代相传的美好愿景,具有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特点。

作者介绍

谢应芳(1295~1392)元末明初学者。字子兰,号龟巢,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谢应芳的学术主张

  谢应芳著有《辨惑编》、《思贤录》、《龟巢稿》、《怀古录》、《毗陵续志》、《龟巢诗文钞》、《龟巢词》等。最能反映他学养与思想倾向的是《武阳志馀》卷十儒林类中记载他的一些轶事。他在苏州一带避难时请求官府黜退吴江三高祠(纪念战国时期越国范蠡、晋代张翰、唐代陆龟蒙)中的范蠡;而要求修葺三国时东吴名相顾雍的墓莹。在故乡则显扬武进林庄邹忠公浩墓,去掉学官中的土地祠。他主张禁止民间办丧事时做佛事等迷信活动、还向周郎中(正五品官)上书陈述开荒等五件事并向何太守请求减少水脚之征,事事都有利民生民风。

  谢应芳最著名的著作是《辨惑编》。《辨惑编》的主要内容是反佛、道,这也是理学理论的精华所在。这既是他个人思想体系的体现,也是理学的合理内核在常州地区的传承。谢应芳认为,生、死为自然之理。他斥老、庄、仙、佛(此处所言老、庄,非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而是被道教改造过、并奉为道教之祖的老、庄)之说为异端,致力于破除鬼神、禁忌、禄命等迷信,认为“古之为异端邪说者众矣,若老庄仙佛之流,自秦汉以来,惑世尤甚”,“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辨惑编·异端》)。他还指斥道教的斋醮仪式说:“道家以老子为理由,书亦未尝有设醮之论也,至宋徽宗妄意求福,命羽流为之,未及倾危宗社,流落金国,所求之福,竟何有哉!二君昏迷不明物理,特以此为缁黄衣食之计焉耳。”(《与王氏诸友论斋醮书》)理论锋芒直指宋徽宗,认为北宋亡国,与宋徽宗相信道教有关。是“妄意求福”,是“倾危宗社”,是“昏迷不明物理”,所以最后“流落金国”,“为缁黄衣食之计(当阶下囚)”。同时,谢应芳还以明天历年间大疫为例,大疫来临,病人众多,凡“务求医药,不事祈祷”者,大都活了下来,而那些求神保佑的,却都死掉了。认为这充分说明了佛道的虚伪性。 《辨惑编》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在明初有极大的影响。后世论及元明之际,无论是思想史、哲学史,谢应芳的《辨惑编》是必提的著作。

谢应芳的生平

  谢应芳生逢乱世,世衰道丧,以斯文为己任,崇正辟邪。从元至正初年起便隐居于武进白鹤溪(今邹区鹤溪河),构筑小室名叫龟巢。遂自号“龟巢老人”,乡里子弟尊称龟巢先生。常州府曾聘为教授。他对学生循循善诱,总结出一套教学法。浙江行省闻名欲聘为三衢清献书院山长,辞不就。后各地义军起,谢应芳便去苏州一带避难,几次遇危险,一年中搬了五次家,经常揭不开锅。后来苏州人对这位年高德助的饱学之人逐渐有所了解,争聘为子女的老师,他靠束修钱以维生。

  朱元璋削平群雄,建立明王朝后,江南渐渐安定,谢应芳已是70多岁的老人,返回故乡,在武进芳茂山(横山)隐居,勤读写作,老而不倦。当时,朝中高官与在野缙绅们路过常州,必定要去芳茂山上“龟巢”拜访龟巢老人。不管来的人官阶多高、名声多大,谢应芳都平等相待,决不低下阿谀,而且议论必及民生、言谈必论向善。

  谢应芳80岁时,不顾羸弱,应郡守的邀请,以德高望重之身,出来主持了《续毗陵志》的编撰工作,97岁高龄谢世。

谢应芳的食里情怀

  谢应芳到了老年,牙齿尽落,常为咀嚼而发愁。有一次,他到寺院拜访一名高僧。高僧知他齿牙不利,特意精心制作了几款豆腐菜肴,既好吃又不需要费力咀嚼。食毕,谢应芳言道:“凡人年老者,以肉养之,古今一致。然老而无齿,则肉林之盛,禁脔之供,其如朵颐何?求其甘软若豆腐者,真可谓养老之善物也。”并欣然提笔作《豆腐诗》:“谁授淮南玉食方,南山种玉选青黄,工夫磨转天机熟,粗渣囊倾雪汁香。软比牛酥便老齿,甜于蜂蜜润枯肠。当年柱史如知味,饮乳何须窈窕娘。”

  此后,他家中常精心烹制豆腐菜肴,以供食用。渐渐地越觉豆腐软嫩味美,最能养老,不是醍醐,却又胜似醍醐,於是便将豆腐美称为“素醍醐”,并作诗《素醍醐》加以称赞。

诗词推荐

玉辇南巡去不还,翠娥望断楚云间。波寒剩寫哀弦怨,露冷偏滋泪篠斑。一水盈盈伤远目,九峰(左山右双)(左山右双)惨愁颜。荒洲千古凄凉地,半掩空祠向暮山。

点绛唇

我昔生外家,半世犹相依。至今连墙居,日日相闻知。诸表如群从,休戚真同之。耐翁生而秀,爱惜从儿时。文采既俊发,吏才人共推。低徊久选调,每每为叹咨。兹行佐王人,未到声已蜚。邮置屡得书,论事语益奇。使长首推荐,婉画多所资。近观会稽编,分析及毫厘。益知足心计,荐书

点绛唇

一生书剑遍天涯,两岁秋风喜在家。烂醉日倾无算酒,高眠时听属私蛙。园林夕照明丹柿,篱落初寒蔓碧花。便拟挂冠君会否?耳根不复耐喧哗。

点绛唇

去年同宴小重阳,香雾霏霏橘半黄。楚尾吴头双妙丽,茱枝菊蕊总芬芳。十分满釂白衣酒,两袖浓携燕寝香。回首只今如梦寐,暮云烟浪正微茫。

点绛唇

门外春将半,闲花处处开。山童曾折后,幽鸟不衔来。

点绛唇

幽芳本长春,暂瘁如蚀月。且当付造物,未易料枯枿。也知宿根深,便作紫笋茁。乘时出婉娩,为我暖栗冽。先生蚤贵重,庙论推英拔。如今城东瓜,不记召南茇。陋居有远寄,小圃无阔蹑。还为久处计,坐待行年匝。?子由明年六十。?腊果缀梅枝,春杯浮竹叶。谁言一萌动,已觉万木活。

点绛唇

黄金照地晋将军,剑履盈门万石君。独以德名追远裔,尽将富贵比浮云。璚田种药期公寿,夜壑移舟忽梦分。彷佛平生阻瞻觌,一诗三叹漫殷勤。

点绛唇

予家洛城里,况复在天津。日近先知晓,天低易得春。时光优化国,景物厚幽人。自可辞轩冕,闲中老此身。

点绛唇

尚记春归日,锦绣里江城。谁推日驭西去,水认故乡痕。鱼鸟自飞自跃。红紫谁开谁落。天运渺无声。四序镇如此,当当复亭亭。是何年,修禊事,畅幽情。竞传元巳天气,别是一般清。便引郑郊溱洧。不道孔门沂泗。大道掌如平。待挽迷津者,都向此中行。

点绛唇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在我须无欲,于斯患不能。又应当闵雨,谁识始藏冰。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

点绛唇

溪风拂拂卷征衣,溪上攀辕恨马迟。蝗不入闽今已矣,碑无留岘古求之。泉知送客声犹咽,烛昧留人泪漫垂。愿速长沙还贾谊,为公江上斩鲸鲵。

点绛唇

自学心斋室久虚,年来破荡一无馀。春花秋叶非吾事,默坐焚香读道书。

点绛唇

怪底青云懒着鞭,年来馀事觉真诠。圜扉昼辟庭无讼,时访曹溪六祖禅。

点绛唇

野田流水溅溅白。

点绛唇

试看初日照龙台,白玉堂高锦障开。树色一番连雨净,溪光几曲抱山来,云归洞天形瘦,风落前村笛弄哀。擬结青楼遍题咏,思王何吝斗量才。

点绛唇

一棹西湖意不阑,解颐风约水云寒。瀰瀰细浪篷边去,叠叠青山枕上看。

点绛唇

杖林山下竹筋鞭,六月行人口吐烟。曾在祸融峰顶见,十分月出在平田。

点绛唇

精神有限惟当啬,造化无心不汝私。此事安须知决择,鸡鸣勿後老人期。

点绛唇

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点绛唇

奉报富春姑。休要随余。而今非妇亦非夫。各自修完真面目,脱免三涂。炼气莫教粗。上下宽舒。绵绵似有却如无。个里灵童调引动,得赴仙

点绛唇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