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十首

鸟息我亦倦,行行取径微。
石棱妨错足,藤蔓每钩衣。
森木各天籁,连山同夕晖。
推门吟袖冷,满带野风归。

作品评述

《山居十首》是宋代诗人陈造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山居的景象和内心感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自然的意象,表达了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鸟息我亦倦,行行取径微。
石棱妨错足,藤蔓每钩衣。
森木各天籁,连山同夕晖。
推门吟袖冷,满带野风归。

诗词的主题是山居生活。作者在山居中感受到了一种宁静与宜人的氛围,他疲倦了,但也倦于鸟儿的鸣叫。行走时,作者只需选择狭小的小径。石头的棱角妨碍着他的步履,藤蔓却时常缠绕在他的衣袖上。周围的森林中传来各种动听的声音,连绵的山峦与夕阳一同构成了美丽的景色。当他推开门户吟唱时,觉得袖子凉了,伴随着野风的归来。

这首诗词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熟悉和热爱之情。他通过描述自然界的景物和声音,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钦佩。同时,诗中蕴含着对繁琐世事的厌倦,以及对宁静、自由的向往。作者将自己融入自然中,与山水相依相伴,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力量。

这首诗词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通过描绘山居的细节,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自由自在的意境。作者以自然景物为媒介,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山居的宁静与美丽,也可以在其中找到对繁忙世界的反思和追求内心宁静的启示。

作者介绍

陈造(一一三三~一二○三),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太平州繁昌尉。歷平江府教授,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并权知州事。房州秩满,爲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于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江湖长翁文集》四十卷,由子师文刊刻行世,陆游爲之序,已佚。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仁和李之藻获抄本,与秦观集同刊于高邮。事见本集卷首自序及元申屠駉《宋故淮南夫子陈公墓志铭》。 陈造诗,以明李之藻刊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诗集外的作品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紫袍乌帽马蹄轻,晓浥秋山桂露清。慷慨剧谈当世事,艰难方见故人情。杏园旧宴魁麟笔,莲幕重开佐凤城。青琐玉堂殊有待,江淮何日可休兵。

酒敌余威翻索莫,诗含幽思倍清新。

白日三清此上时,观开山下彩云飞。仙坛丹灶灵犹在,鹤驾清朝去不归。晋末几迁陵谷改,尘中空换子孙非。松花落尽无消息,半夜疏钟彻翠微。

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

自君理畿甸,予亦经江淮。万里书信断,数年云雨乖。归来休浣日,始得赏心谐。朱绂恩虽重,沧洲趣每怀。树低新舞阁,山对旧书斋。何以发秋兴,阴虫鸣夜阶。

楚塞萧条久宿师,参谋承诏上丹墀。苦言到口真当发,圣度如天莫自疑。万里寄声长不达,一尊相属岂前期。遥怜霜晓朝衣冷,深愧江城睡足时。

居乡如处子,居官如战士。处子常畏人,战士惟有死。儿曹书诸绅,勿谓平平耳。

西亭晚寂寞,莺散柳阴繁。水户帘不卷,风床席自翻。忽闻车马客,来访蓬蒿门。况是张常侍,安得不开尊。

倚天翠壁夹黄流,伛偻哎哑挽上舟。今古英雄愁绝处,夕阳筹笔驿东头。

忘形遗照。无垢清虚真至妙。物外霞辉。天岸波澄混太微。列开丹窍。悟入重玄明总要。出化星仪。风御灵飙易象嬉。

鹊有护巢心,鸦负夺巢力。纷争互胜败,卒乃覆其室。鲁鸡本非鹄,伏鷇出羽翼。我无拒尔心,万物同一息。

携觞日日绕珍丛,未必欢情尽醉中。却怕后时无意思,杀风景似范家翁。

此身分付一蒲团,静对萧萧竹数竿。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泉。

两宫斋祭近登临,雨雪纷纷天昼阴。只为经寒无瑞色,顿教正月满春林。蓬莱北上旌门暗,花萼南归马迹深。自有三农歌帝力,还将万庾答尧心。

笛喷风前曲,歌翻意外声。年来老子厌风情。可是于君一见、眼双明。枕臂听残漏,停杯对短檠。直教笔底有文星。欲状此时情味、若为成。

衰翁卯饮易上面,泽国春寒偏著人。下榻一杯还就枕,不嫌鼾睡聒比邻。

鬓毛秋后转漂零,愁坐穷檐展炙经。得似画堂歌吹裹,硫黄锺乳按娉婷。

手培兰蕙两三栽,日暖风微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巫峡何危哉,夹拱如龙门。禹治九州不得到此,峡口水作雷霆奔。问汝江中人,几日三巴去?峨眉五月销古雪,滟滪堆深虎须怒。巫峡之险安可攀,胡为吴樯楚柁日日来往乎其间?高堂中有如花颜,银屏翠箔青春闲。涉此万里道,经年犹未还。黄金不买死,直欲高南山。汝舟非龙汝非虎,鼋

湘南楼上好凭栏。西风吹鼻酸。宦游何处不惊湍。白鸥盟已寒。空饮恨,废追欢。沈郎衣带宽。故人休放酒杯干。而今行路难。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