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于川对雨二首

崇朝遘行雨,薄晚屯密云。
缘阶起素沫,竟水聚圆文。
河柳低未举,山花落已芬。
清尊久不荐,淹留遂待君。
飞雨欲迎旬,浮云已送春。
还从濯枝后,来应洗兵辰。
气合龙祠外,声过鲸海滨。
伐邢知有属,已见静边尘。

作品评述

中文译文:
《单于川对雨二首》

雨从朝至晚,密云笼罩川崇。
沿着台阶溅起了雨珠,水滴聚成圆圆的波纹。
河边的柳树低垂着还未抬起,山上的花儿却已经飘散香气。
清茶杯子久未端起,等待着你的归来。
飞雨将迎来第二个旬,浮云已送走了春天。
我会从枝头摇落的雨水后再到来,用来洗涤兵器上的尘土。
雨的气息与龙祠相合,雨声传到了鲸海边。
战争将发生,邢国会知道我已归队,尘埃已经平息。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在单于川等待雨的故事。诗人通过描绘雨水的细腻场景以及等待归人的心情,表达了对归人的思念和对未来战争的期待。

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将雨水的形态和效果描绘得十分细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通过描写雨水滴落在地面和水面上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期待。诗人还通过描述柳树和山花的状态,展示了雨水落下之后大自然的变化和鲜活生命的存在。

整首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久别归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战争的期待和战斗精神的呼唤。诗人将雨与战斗相联系,将雨水洗去尘土比喻为准备战斗,暗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争。

整体上,诗意美丽,情感深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归人的思念和对未来战斗的期待,展示了诗人对于真实生活与内心情感的关注。

作者介绍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苏味道的子嗣后裔

  苏味道卒后葬栾城西北9公里,即今之栾城苏邱村。苏味道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业”做了官,只有老二与众不同。这个老二叫做苏份,苏味道死后,苏份就在眉山县(现在的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苏氏”。

  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出了个苏洵,苏洵的二儿子叫苏轼,三儿子叫苏辙(苏洵的长女是八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

  对于祖籍栾城,“三苏”一直念念不忘,他们在文章、诗词、书画上经常署名为“赵郡苏洵”、“赵郡苏轼”等;苏辙被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他的作品集叫《栾城集》;苏东坡的墓志铭上写道“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今天,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启贤堂内,还供奉着眉山苏氏始祖——唐凤阁鸾台平章事苏味道的画像。

苏味道的生平

  苏味道少年时便和同乡李峤以文辞著名,时称“苏李”。高宗乾封年间举进士,转任咸阳尉。

  吏部侍郎裴行俭爱其人华,愉逢征计空厥,引荐为管记,行书令及表启之事。中宗妃之父裴避道重任左金吾怀将军时,访才子作谢表,托于苏味道。苏挥笔而成,辞理精密,一时盛传于世。

  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入朝为凤阁舍人、检样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延圣元年(公元695年)与张锡坐法下狱,张锡从容自如,而苏味道则席地而坐,很少进食,惴惴不安。武后闻知,将张锡流放岭南,将苏味道降职为集州刺史,后复召为天官侍郎,圣历初(公元698年)复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因改葬其父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度,被弹劾,贬为坊州刺史,又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后因党附张易之,受牵连,贬为眉州长史,又迁益州长史,卒于上任道中,赠冀州刺史。

  苏味道入阁擅长章奏。但为相数年以阿谀圆滑而自营,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此称其为“苏模棱”或“模棱手”,成语“模棱两可”亦源出于此。

苏味道的介绍

  九岁能诗文,少有才华,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20岁中进士,早年为咸阳尉,因吏部侍郎裴行俭赏识,随裴行俭两征突厥,为书记。圣历初官居相位。先后三度为相达七年之久,深得武则天赏识。后因亲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复迁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终年58岁。

  苏味道谙练台阁故事,善章奏。由于武则天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而常常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处事模棱两可,世号“苏模棱”。青年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他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著有《苏味道集》已佚,所作诗今存十六首,载《全唐诗》。

苏味道的文学贡献

  苏味道和李峤齐名,并称“苏李”,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又与“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苏李”的成就不及“沈宋”,但由于他两人身居高位,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苏味道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多咏物诗。他的名篇《正月十五日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镂金错采,韵致流溢,历来为人传诵。另外《咏虹》诗对虹的描写刻划亦颇值得称道。

  新、旧《唐书》著录《苏味道集》1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仅16首。除《嵩山石淙侍宴应制》一首为七律外,余均五言律诗。

诗词推荐

鬓发斑然潘骑省,腰围瘦尽沈东阳。茶瓯屡煮龙山白,酒椀希逢若下黄。乌角巾边簪钿朵,红银杯面冻糖霜。会须著意怜时物,看取年华不久芳。

岁云莫矣谁能守,唯有此心初不移。宇宙随流任尔去,虚空对面即吾师。三杯醉倒聊从俗,一点灵明欲语谁。来日日新无限事,归根一笑彼安知。

木落孤城迥,苔封古寺深。结庐依近地,隐几惬幽心。细草秋仍绿,修篁晚更阴。红尘门外路,六辔漫如琴。

蹙绣圈金,盘囊密约,未赴意先警。欲罢还休,临行又怯,倚定画栏痴等。帘风渐冷。先自虑、春宵不永。更那堪、斗转星移,尚在有无之境。绿云满压蝤蛴领。渐愧也、满怀香拥。此际有谁知证。但楼前明月,窗间花影。

海上红云日日新,碧鸾无梦识芳尘。金笼不锁闲鹦鹉,占得东风一段春。

丞相诗高妙,诸孙亦复奇。惠连康乐弟,子美审言儿。三舍犹当避,偏师未易支。老来怯酬唱,欲速反成迟。

佛法诗名谁更继,未闻随分谒侯王。洗盂秋涧日华动,捣药夜堂云气香。苔藓乱青封叠石,杉松浓影过空墙。若非火岳□□地,那得吾师住久长。

积雪凝寒不肯融,梅花佇立待春风。嫩波正比鸭头绿,厚叶休嗤鹤顶红。

寄從远方来,遗我径寸璧。中有四箇字,字字无人识。清涵鲸海宽。冷射蟾轮窄。今朝呈似看,请道末后句。

忆生军中为记室,谢公门馆事皆知。谦卑若妇初嫔日,检素犹夫未贵时。病了死生惟点首,晚忧家国每颦眉。旧人独有任安在,揽涕西风献些词。

别酒离亭十里强,半醒半醉引愁长。无端寂寂春山路,雪打溪梅狼藉香。

尔爷只为一杯酒,此别那知死与生。儿有何辜才七岁,亦教儿作瘴江行。爱惜尔爷唯有我,我今憔悴望何人。伤心自比笼中鹤,翦尽翅翎愁到身。

素白见招真慷慨,苍黄欲赴又趦趄。命存一定百年见,事要十全千古无。

逶迤度前峰,到寺行屡歇。斋庖竹外烟,汲路松间雪。睹水悟真源,闻香解禅悦。欲共老僧言,相对还无说。

钓轮形与月轮同,独茧和烟影似空。若向三湘逢雁信,莫辞千里寄渔翁。篷声夜滴松江雨,菱叶秋传镜水风。终日垂钩还有意,尺书多在锦鳞中。

隔年芳信,要同衾元夕。比及归时小寒食。怅鸭头船返,桃叶江空,端可惜误了兰期初七。易求无价宝,惟有佳人,绝世倾城再难得。薄命果生成,小字亲题,认点点泪痕犹裛。怪十样蛮笺旧曾贻,只一纸私书,更无消息。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

我来在处说君名,小轴人争睹凤星。放却他时能致此,定知阮眼为君青。

秋来瘧鬼不销亡,令我兼旬病在床。治药频成问良苦,易衣终日屡炎凉。但添特色色增悲壮,那有功名忆慨慷。多谢故人来问疾,几回宵度石为梁。

耳焦发秃四肢枯,年近非熊异壮图。见识渐高诗□□,精神常好酒相扶。地舆茂育元非有,天宇空虚不是无。自笑太仓中一粒,梦魂夜夜侍都俞。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