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九十八首

净名也好吃棒,爱弄心肝五脏。
除非到裹脱顽机,不消一句超无量。

作品评述

《颂古九十八首》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净名也好吃棒,
爱弄心肝五脏。
除非到裹脱顽机,
不消一句超无量。

中文译文:
清净名号也很出色,
喜欢探索人的内心和五脏。
除非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方能领悟无量的真理。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清净名号的推崇以及追求超越尘世的精神。诗中提到了心肝五脏,这可以被理解为作者对人的内心和身体的了解和关注。作者认为,只有透彻洞察人心和超越尘世的束缚,才能领悟到无量的真理。

赏析:
这首诗词的主题是释印肃对清净名号和超越尘世的追求的赞颂。通过描绘人的内心和身体,作者表达了对于内在世界和肉体的关注。作者认为,只有透过这些表面的层面,通过洞察人心和超越尘世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无量的境界。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作者对于内在世界的探索和超越尘世的渴望。它引导读者思考人性和人的内心世界的奥秘,同时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界。这首诗词通过表达对清净名号和超越尘世的称颂,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在平静和超越尘世束缚的精神价值观。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诗词推荐

濯锦江边忆旧游,缠头百万醉青楼。如今莫索梅花笑,古驿灯前各自愁。

闻在湓城多寄住,随时谈笑浑尘埃。孤峰恐忆便归去,浮世要看还下来。万顷野烟春雨断,九条寒浪晚窗开。虎溪桥上龙潭寺,曾此相寻踏雪回。

齿疏鬓白两眸昏,万事无堪老病身。脱粟犹沾太仓禄,法冠仍忝外台臣。直缘迂僻求闲地,岂是孤高慕古人。英俊满朝皆稷契,太山何少一飞尘。

老来风味淡於秋,愧负平生马少游。但得山云供晚眺,何须花雨乍春愁。新诗未省曾多见,情话端知肯独留。政渴一杯浇磊磈,书生何用玉为舟。

相府新承檄,兰台旧校文。题舆荣得士,把袂惜离群。首夏郊原秀,晴阳草树曛。觚棱日边远,阙塞雾中分。翠岭林端出,飞泉竹外闻。金羁游烂漫,珠履醉缤纷。人服声光重,官无簿领勤。归期肯留滞,汉主待渊云。

决决堰根水,层层湖上田。寒鱼犹著底,白鹭已发前。履惜春泥滑,衣从涩蔓牵。偶来成野望,归兴自留连。

晴明百鸟啭新声,摧啄幽花折粉英。冷坐隔帘呼不起,惜春无计若为情。

潋滟金波泻碧空,隔霜寒影下征鸿。夜深一笛昭华引,吹满千岩万壑中。

虽陪三品散班中,资历从来事不同。名姓也曾镌石柱,诗篇未得上屏风。甘陵旧党凋零尽,魏阙新知礼数崇。烟水五湖如有伴,犹应堪作钓鱼翁。

峰峦绵亘几千里,半霁半阴轻霭中。僧房借榻睡初足,满谷笙篁松桧风。

出郭花相引,寻荒草欲迷。绿低怜独卧,红缺见莺啼。溪石皆堪坐,山醪亦偶携。淹留送落日,直过石城西。

楼上烟云怪不来,楼前飞纸落成堆。非关文字须重看,却被江山未收回。眼昏烛暗细行斜,考阅精强外已夸。明日失怀君莫怪,早知安足不成蛇。乱山遮晓拥千层,睡美初凉撼不应。昨夜酒行君屡叹,定知归梦到吴兴。天台桂子为谁香,倦听空阶夜点凉。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来时还似去时天,欲道来时已惘然。只有松江桥下水,无情长送去来船。

四人松下共盘桓,笔砚花壶石上安。今日兴怀同此味,老仙留字在孱颜。

顶垂翅短立褵褷,孤泪谁听只自悲。宁瘗焦山山下土,不将身托上林枝。

晴妍入遐瞻,佳处要林樾。归云纷卷舒,列岫互明灭。偶从青都行,遂与凡境绝。舆肩俯清阴,屐齿破苔滑。坡陀度崇冈,窈窕必真阙。烬馀见颓基,纸上得遗碣。红白抹花脸,嘲哳掉禽舌。伤列起孤愤,感物动深悦。稍罗肴核丰,共吊泉石咽。云冠俨臧获,霓骑想飞越。灵踪尚储休,爽气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簌簌,江蓠湿叶碧凄凄。

城里北风连夜号,平湖卷绿上枯壕。不知江水长多少,樯尾过城三丈高。

每爱孔北海,樽中常不空。今无酒与客,唯有月兼风。远色曾何隔,微凉亦已同。更期三五夕,静坐接谈丛。

阿环家住阆风顶,绛阙瑶台相接。翳凤乘鸾人不见,隐隐霓裳云衱。秀骨贞风,长眉翠浅,映白咽红颊。非烟深处,渺然云浪千叠。一笑徐福扁舟,春风空老尽,当时童妾。骨冷魂清惊梦到,同看碧桃千叶。寄语青童,何时丹就,为我留琼笈。天鸡催晓,却愁吹堕尘劫。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