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正过沙堤

朝雨黄鹂静,春风暗蕊低。
极知来令节,未肯踏深泥。
狼藉桃无语,侵寻草满蹊。
还闻骑马客,踯躅向沙堤。

作品评述

《新正过沙堤》是宋代陈著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朝雨黄鹂静,
春风暗蕊低。
极知来令节,
未肯踏深泥。
狼藉桃无语,
侵寻草满蹊。
还闻骑马客,
踯躅向沙堤。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新年的早晨,细雨中黄鹂鸣叫的宁静画面。春风轻拂,花蕊低垂。诗人极其了解新年的习俗,但他却不愿意踏上泥泞的道路。桃花凋谢,再也无法言语,草丛中漫步的脚步已经将小径遍布。然而,诗人仍然能够听到远处骑马客人的声音,他们犹豫不决地向着沙堤前进。

赏析:
《新正过沙堤》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一个清新宁静的早晨景象。朝雨中,黄鹂鸣叫,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春风轻吹,花蕊低垂,给人以轻盈的感觉。诗人熟知来年的节令,但他却不愿意踏入深泥中,这可能是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的追求。桃花凋谢、草丛漫布,诗人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叹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诗中还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未知的畏惧。骑马客人的到来,象征着新的旅程和未知的前方。诗人对骑马客人的踯躅表示观望和犹豫,可能暗示着诗人对于新的一年的期待和担心。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具有浓厚意境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未知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推荐

早秋初夜暗凉生,门巷欢呼见物情。时节自令儿女爱,年华潜遣鬓毛惊。一声霹雳开银汉,万丈云涛下太清。析木津头倾见底,鹊桥从此不须营。

谁识阜陵天上物,亦从潘李乞刀圭。半规肯博千金璧,四海仍传一角犀。柏叶春齐初养麝,髯松岁晚复然脐。直须数子成家日,是我浯溪得再题。

惊沙惨淡连云起,曳杖悲歌行复止。春城是处闻鼓鼙,好风依旧开桃李。对花惆怅忽逢君,把酒无欢如啜水。六年丧乱两相见,世路艰难嗟若此。江边盗贼真游魂,挟虏声援图并吞。金陵失守数骑入,会稽移跸千官奔。只今州县多阻绝,消息时听行路说。百川背海欲西流,八柱搘天愁更折。

玄冥相我作山行,卷却重阴放晓晴。但见峰峦互扃锁,不见宫阙隐峥嵘。云根洞穴篝灯入,井底波澜抚掌生。唤客入山还送客,淙琤犹记石泉声。

移植自硗瘠,秋来成两丛。翠旌舒晓日,绿锦障西风。雨砌珠佩委,风檐翚扇重。主人培壅厚,未肯畏严冬。

清波晃荡荻花齐,徙倚衡门独杖藜。家在水中霜降早,船行林半鹭飞低。凶年酒贵乡人醒,返照村空寡妇啼。浦溆黄昏君不见,凉风衰柳思凄凄。

云压江边草树低,麦摇秋色望中迷。却知向晚有晴意,雨过一声村落鸡。

赫赫洛下,唯说异画。张氏出头,跋异无价。

纷纷竹帛传,浩浩金石刻。沦亡已无限,存亦谁爱惜。如何伏羲氏,文字二三画。姬孔岂不圣,用以演周易。

一个恰雷州住。一个又廉州去。名姓在金瓯。不如休。昨日沙堤行马。今日都门飘瓦。君莫上长竿。下来难。

调羹商相业,粉额汉宫妆。寄远与却月,六朝用弥彰。犯寒清而洁,骚经何独忘。拥卷怀灵均,灵均亦沉湘。

孤舟大江水,水涉无昏曙。雨暗迷津时,云生望乡处。渔翁闲自乐,樵客纷多虑。秋色湖上山,归心日边树。徒称竹箭美,未得枫林趣。向夕垂钓还,吾从落潮去。

花间蝶舞,柳上莺啼。瞿昙未晓,达磨犹迷。分付丛林能事汉,临机一一好提撕。

唐宋诸公,谁道得、梅花亲切。到和靖、先生诗出,古人俱拙。写照乍分清浅水,传神初付黄昏月。尽後来、作者斗尖新,仍重叠。离不得,春和腊。少不得,烟和雪。更茅檐低亚,竹篱轻折。何事西邻春得入,还如东阁人伤别。总输他、树下作僧来,离言说。

物色桐江垂钓客,招延商岭茹芝翁。永歌帝阁薰弦里,密启词垣夹袋中。

隆周创业,宝命惟新。敬宗茂典,爰表虔禋。声明已备,文物斯陈。肃容如在,恳志方申。

俯槛临流蕙径深,平泉花木绕阴森。蛙鸣鼓吹春喧耳,草暖池塘梦费吟。赌墅乞甥宾对弈,惊鸿送目手挥琴。嗟予远捧从军檄,不得披裘五月寻。

记当年、紫曲戏分花,帘影最深深。听惺忪语笑,香寻古字,谱掐新声。散尽黄金歌舞,那处著春情。梦醒方知梦,梦岂无凭。几点别馀清泪,尽化作妆楼,断雨残云。指梢头旧恨,豆蔻结愁心。都休问、北来南去,但依依、同是可怜人。还飘泊,何时尊酒,却说如今。

莫道相逢久叹嗟,尚怜流落在天涯。故人长隔黄垆面,苕水空余白雪花。行路更无磨镜具,扣门唯识卖浆家。羌村暮雨归何处?青草茫茫去转赊。

房州通判许安世,以书遗余言:“吾州有异人,常戴三朵花,莫知其姓名,郡人因以三朵花名之。能作诗,皆神仙意。又能自写真,人有得之者。”许欲以一本见惠,乃为作此诗。学道无成鬓已华,不劳千劫漫烝砂。归来且看一宿觉,未暇远寻三朵花。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画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