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雪)

云冻鸟飞灭,春意著林峦。
_娥何事,醉撼瑞叶落人间。
斜入酒楼歌处,微褪茅檐烟际,窗户漾光寒。
西帝游何许,翳凤更骖鸾。
玉楼耸,银海眩,倚阑干。
渔蓑江上归去,浑胜画图看。
三嗅疏枝冷蕊,索共梅花一笑,相对两无言。
月影黄昏里,清兴绕吴山。

作品评述

《水调歌头(雪)》是宋代袁去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雪花飘落,云彩冻结,鸟儿飞翔却消失不见;春意穿透了山峦。

娥姬啊,你为何事情,醉倒在瑞雪飘落的叶子上,从天堂降临人间。

斜阳透过酒楼的歌唱处,微弱的烟雾消散在茅檐之间,窗户中闪烁着寒冷的光芒。

西方的帝王在何处游玩,黑云遮蔽了凤凰和骖鸾的身影。高耸的玉楼在闪耀的银海中,我靠在栏杆上。

渔夫穿着渔蓑回家,漂亮得胜过画图一般。三嗅疏枝上的冷蕊,我和梅花互相一笑,相对无言。

在黄昏时分的月光下,清新的兴致环绕着吴山。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雪花飘落、春意融入山峦等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感悟。同时,通过描写娥姬、酒楼、玉楼等元素,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古代传统文化和仙境般的幻想的追求。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物象的描绘和意象的创造,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种描写手法使得诗中的意境丰富多样,给人以美感和遐想的空间。同时,诗中还通过对人物和事物的隐喻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理解。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袁去华的诗词才华和独特的审美观。

诗词推荐

渐无南渡旧衣冠,尚有西湖风雨寒。凤鸟不来山寂寂,鸱夷何在海漫漫。荒陵樵采官犹禁,故苑烟花客自看。惟恨余杭门外柳,长年不了送征鞍。

宋词

无色庭前石,无声石上琴。此时寂寞意,千载有知音。

宋词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宋词

平生丘壑趣,閒雅更谁同。养竹烟三径,栽花地一弓。棋边消永日,琴上鼓薰风。静里谋生计,优游道不穷。

宋词

富贵世间元不乏,此君才大独难成。喑呜意气千人废,娴雅风流一座倾。韬略岂劳平大敌,文章亦足主齐盟。荒山野水涪州路,肠断西风薤露声。

宋词

芙蓉别殿未央西,炉气晨飘雉尾齐。出洛神龟将宝箓,衔花驯鹿绕金闺。近臣拾翠供玄草,使者乘骢访碧鸡。一自六龙天上去,几回清禁改璇题。

宋词

雨雪思良友,深杯复此斟。风烟迟暮岁,关塞别离心。岸柳行将发,宾鸿去益深。祁寒劳抚字,或恐废高吟。

宋词

惩羹吹齑岂其非,亡羊补牢理所宜。白头始访金丹术,莫笑龟堂见事迟。

宋词

我不识渊明,但以菊观之。白露化为霜,百草忽已萎。始见南山松,青青虬龙枝。眷此粲然英,凜有千尺姿。撷菊酹我酒,倚松哦我诗。二物足相配,仿佛齐与夷。遥遥袭世胄,岂无王谢儿。故是芙蓉花,亦得与同时。

宋词

我爱沙边双白鸥,飞鸣相乐还相求。往来饮啄性如一,异类不至心无忧。我来穷山无与友,虽有接纳非吾俦。人生从类乃为乐,强言笑语欢何由。

宋词

已矣天难问,哀哉道竟孤。风流前辈似,胆备世人无。缓急谋谟见,寻常尺寸拘。明时非不用,志士自多迂。

宋词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要见无因见,拚了终难拚。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宋词

柳条拂地不须折,松树披云从更长。藤花欲暗藏猱子,柏叶初齐养麝香。

宋词

従事年来鬓似蓬,破车倦仆众人中。作诗仅比穷张籍,得马还従老晋公。夜起趋朝非所事,晓骑行乐定谁同。惯乘款段游田里,怯听骎骎两耳风。〈《张水部集》有谢裴晋公惠马诗。〉

宋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词

上贼军退舍西风持酒。诮不做、愁时候。机云兄弟,坐中玉树,琼枝高秀。且莫劝人归去,坐来未久。甘泉书奏。报幽障、沈烽后。明朝重九,茱萸休恼,泪沾襟袖。怕衰黄花,也解笑人白首。

宋词

只在高霞外,无人识去踪。伴猿栖一室,放鹤下孤峰。丹灶云中火,青天夜半钟。平生长往意,相望不相从。

宋词

一年春事又阑珊,可惜芳菲愁裹看。慎勿扫花供喂马,恼人秀色自堪餐。

宋词

北风吹雨入篷间,宫女腰肢瘦怯寒。阿监隔船相借问,计程今日到淮安。

宋词

行心宁肯住,南去与谁群。碧落高空处,清秋一片云。穿林瓶影灭,背雨锡声分。应笑游方久,龙钟楚水濆。

宋词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