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五首

折杨柳,上隋堤,攀条同忆送君时。
君王近发关中卒,更戍归来尚未迟。

作品评述

《折杨柳五首》是宋代诗人曹勋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写杨柳为主题,通过描绘杨柳的折断与攀援,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亲友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折断杨柳枝,登上隋堤岸,攀援的枝条勾起了我对送别时光的回忆。
君王近来在关中去世,我再次出征归来却还未迟。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折断杨柳的枝条和攀援隋堤,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亲友离别的思念之情。杨柳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往往被赋予柔美、悲伤和离别的情感。折断的杨柳枝条象征着逝去的时光和离别之痛,而攀援的枝条则勾起了诗人对过去时光和离别经历的回忆。

诗词的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离别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折断的杨柳枝条和攀援隋堤的景象,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展现了内心深处的哀思和离愁。诗词的意境清幽,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描摹,传递出作者细腻的情感和对往事的回忆。

同时,诗词中的君王去世和诗人归来的情节也暗示了岁月的流转和人事的更迭。通过这种对时光的表达,诗人表现出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感伤,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及对过去时光的珍惜与回忆。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深情的意境和对时光流转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离别的深深思念,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生命的反思和对珍贵时光的珍视。

诗词推荐

拨动乾坤步转移,南观北斗有谁知。金乌暮向西山急,晓逐扶桑半夜飞。

杨柳

看花须看神,折花莫折残。但使花骨清,岂畏花地寒。

杨柳

黄山远隔秦树,紫禁斜通渭城。别路青青柳发,前溪漠漠花生。和风澹荡归客,落日殷勤早莺。灞上金樽未饮,宴歌已有馀声。

杨柳

卧病经旬独掩门,名园空想绿阴繁。牡丹时节重来会,尝记公非醉后言。

杨柳

偃盖当衢莫记年,独含苍翠鹤应怜。垂阴独向笙歌地,有韵自成风雨天。尘□路岐分夜月,烧侵根脚起残烟。论功只合行人赏,销得烦蒸古道边。

杨柳

帝重光,年重时,七十二候回环推,天官玉琯灰剩飞。今岁何长来岁迟,王母移桃献天子,羲氏和氏迂龙辔。

杨柳

寡欲贫何损,无才老更宜。挂墙多汉刻,插架半唐诗。饭已频摩腹,儿来暂解颐。尚悲吴蜀远,未免故人思。

杨柳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杨柳

习习轻风破海棠。秋千移影上回廊。画长蝴蝶为谁忙。度柳早莺分暖绿,过花小燕带春香。满庭芳草又斜阳。

杨柳

邹阳困游梁,自喻托枯朽。功名彼何能,慷慨终无取。宁知古君臣,义盖存师友。高谢亦有人,班班推广受。先师有遗言,何有居夷陋。叹息柳仪曹,枉尺赞五就。诗书自青矜,事业见白首。基本苟不定,岁月宁能又。煌煌潇湘姿,肯杂摣梨饾而彼倚市门,讵复工刺绣。骐骥伏盐车,驽骀空

杨柳

鹗离风尘,燕辞门户。翩然举翮轻飞去。当初自恨探春迟,而今岂解留春住。花不重开,萍难再聚。垂杨只管牵离绪。直饶云雨梦阳台,梦回依旧无寻处。

杨柳

地不喧车马,萧然一草庐。曲通樵牧迳,正合野人居。秋老欣禾熟,林寒觉叶疏。高歌仍鼓腹,世事岂关渠。

杨柳

玉钩鸾柱调鹦鹉,宛转留春语。云屏冷落画堂空,薄晚春寒、无奈落花风搴帘燕子低飞去,拂镜尘莺舞。不知今夜月眉弯,谁佩同心双结、倚阑干。春风拂拂横秋水,掩映遥相对。只知长作碧窗期,谁信东风、吹散彩云飞银屏梦与飞鸾远,只有珠帘卷。杨花零落月溶溶,尘掩玉筝弦柱、画堂

杨柳

柘枝本出楚王家,玉面添娇舞态奢。松鬓改梳鸾凤髻,新衫别织斗鸡纱。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画筵曲罢辞归去,便随王母上烟霞。

杨柳

翻海谁能实漏卮,世情分数逐时支。三年两满何须计,父子初心要自知。

杨柳

心具良知所性根,若非穷理亦能昏。心须物格无余蕴,藩蔽开除本体存。

杨柳

花有金凤为小丛,秋色已深方盛发。英英秀质实具体,文采烂然无少缺。纤茎翩翩翠景动,红白粉乱如点缬。谁云脆弱易飘堕,自卵至翼亦数月。美人相形欲摹画,巧不得施暂自拙。铺茸剪彩转难似,只把长条恣穿结。眼前草木尽零落,怜尔开于此时节。常疑一如小儿花,性命所系不忍折。

杨柳

结茅种杏在云端,扫雪焚香宿石坛。灵祇不许世人到,忽作雷风登岭难。

杨柳

招太灵兮山之巅,山屹dB兮水沦涟。祠之襰兮眇何年,木修修兮草鲜鲜。嗟魑魅兮淫厉,自古昔兮崇祭。禧太灵兮端清,予愿致夫精诚。久愵兮cJ々,招捃cn兮呼风。风之声兮起飗飗,吹玄云兮散而浮。望太灵兮俨而安,澹油溶兮都清闲。

杨柳

修持须是要精专,常恐他人业类牵。莫把我言为戏弄,轮回断定不迁延。

杨柳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