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牧
国马一何多,来牧郊甸初。
大群几百杂,小群数十驱。
或聚如斗蚁,或散如惊乌。
或践麦无根,或啮树无肤。
牧卒殊不顾,抱鞭入民墟。
欲酒与之饮,欲食与之餔。
日暮卒醉饱,枕鞭当路隅。
茫茫非其土,谁念有官租。
作品评述
《逢牧》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梅尧臣。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国马一何多,来牧郊甸初。
大群几百杂,小群数十驱。
或聚如斗蚁,或散如惊乌。
或践麦无根,或啮树无肤。
牧卒殊不顾,抱鞭入民墟。
欲酒与之饮,欲食与之餔。
日暮卒醉饱,枕鞭当路隅。
茫茫非其土,谁念有官租。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牧人在田野中放牧马群的情景。诗人观察到国家的马匹数量之多,牧人们初次带着马群来到郊甸放牧。有的马群聚集在一起,像斗蚁一般密集,有的马群散乱如惊飞的乌鸦。有些马群践踏着麦田,无视庄稼的生长,有些则啃食着树木,破坏了树皮。牧人们并不关心这些,他们带着鞭子走进村庄。他们渴望饮酒与牧马同乐,渴望食物满足自己的需求。日暮时分,他们终于喝醉吃饱,将鞭子枕在路边。
赏析:
《逢牧》通过描绘牧人放牧马群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诗中的国马数量之多,展示了国家的富庶和繁荣。但是,牧人们对马群的管理却是漫不经心的,他们不顾庄稼和树木的破坏,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诗人将牧人的行为与社会的现实相对照,暗示了社会中一些人对公共利益的忽视和自私自利的行为。
诗人通过对牧人放牧场景的描写,呈现出一种茫茫然、无序和被遗忘的感觉。诗中提到的牧人枕鞭当路隅,暗示了他们的困境和无奈。最后两句“茫茫非其土,谁念有官租”,表达了诗人对这些牧人的遗憾和对社会不公的感叹。诗人借由牧人的形象,对社会现实进行了隐喻,呼唤人们关注社会的公平和共同利益。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牧人放牧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诗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诗词中的意象生动,语言简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