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作品评述

《试院煎茶》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词的中文译文: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意和赏析:

《试院煎茶》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煎茶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诗词以煎茶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期许。

诗的开头,苏轼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茶汤中的茶叶形容为蟹眼和鱼眼,以及松风的鸣声,形象地描绘出煎茶时茶叶的状态和茶汤的香气。

接着,苏轼提到了传统的煎茶方式,即使用银瓶泼水煮茶,他称赞这种方式为第二,但他也表示自己并不理解古人煎水的用意,暗示自己对煎茶的理解尚有不足。

然后,苏轼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人物的对比,展示了对煎茶技艺的敬佩。他提到了李生和潞公,李生是指唐代的李商隐,潞公是指北宋的潞国公赵蕤。李生喜欢亲自煎茶,而潞公则向西蜀学习煎茶技术,并使用定州花瓷器具,琢磨出红玉般的颜色。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苏轼展示了对他们的对煎茶技艺的赞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接下来,苏轼陈述了自己的贫困和病痛,表达了自己长期以来的困苦和饥饿。他没有玉碗来盛茶,只能用普通的碗捧着茶杯。然而,他仍然怀抱着对茶的热爱和渴望,决心向公家(指官府)学习做茶的方法。他描述了使用砖炉和石铫(煎茶所需的工具)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煎茶过程的向往。

最后,苏轼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结束了这首诗词。他说不需要过多地沉迷于书本知识,只希望能够每天喝一瓯茶,直到睡饱的时候。这表达了他对简单而满足的生活的向往,即使在贫困和病痛的困扰下,他仍然希望能够享受到茶带来的宁静和满足。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试院煎茶》展示了苏轼对煎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他通过对茶的描绘和对煎茶技艺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简单而满足的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对茶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和态度。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轰轰烈烈一乾坤,北马南船日夜奔。野老有怀悲故国,孤臣无泪哭中原。浮生似我仍留寓,季世何人不闭门。独惜两湖归隐后,枕戈谁是晋刘琨。

投眠方丈室,为趁午潮差。父执子爱我,客身心是家。夜床安纸帐,晓枕梦梅花。早作临溪别,此情天共涯。

吏闲衙放早,事简印开稀。

圣诀仙方,玄机玄理,无文口口相传。幸蒙师诲,说破未生前。默把周天斡运,见参罗、万象推迁。成造化,真龙真虎,真汞与真铅。黄庭交会处,五行颠倒,八卦穿连。仗玉炉金鼎,巨火烹煎。九转功夫数足,丹成也、阴尽阳全。长生道,非遥非近,非缺亦非圆。

向来已观集,今见自吟诗。天下有清论,僧中真白眉。淡如秋水净,浓比夏云奇。慎勿轻拈出,常人罕见知。

广寒宫。秋期明日方中。叹阴晴、自来无定,何如今夕从容。棹兰舟、乱穿波月,斟玉*、清带荷风。身世难期,欢娱易失,名言千载记坡公。公曾道,凉天佳月,何必限春冬。况复有,西宾共载,仙季相从。笑疏狂、兴来无尽,舣舟更策吟筇。任诸君、班荆藉草,环四岸、度竹穿松。飞上

一自梁园失意回,无人知有掞天才。汉宫不锁陈皇后,谁肯量金买赋来。

猿臂生何晚,雕虫死较迟。晚生妨底事,迟死独堪悲。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寒皋那可望,旅客又初还。迢递高楼上,萧疏凉野间。暮晴依远水,秋兴属连山。浮客时相见,霜凋朱翠颜。

醉帽吟鞭花不住,却招花共商量。人生何必醉为乡。从教斟酒浅,休更和诗忙。一斗百遍风月地,饶他老子当行。从今三万六千场。青青头上发。还作柳丝长。

千金一璧倾秦都,此璞未剖众所疑。朱丝度曲有山水,袖手不鼓无人知。黄香裋褐走江汉,失脚未上青云衢。此客胸中有佳处,笑人论士相目皮。敂关谒我即辞去,赤霄孔翠不可呼。江城邂逅共杯酒,麈尾我生綌絺。步行触热两足茧,别后略无双鲤鱼。楚山摇落岁又晚,花信首回南北枝。青

乌啼宫直散,归舍日犹长。暗树残春绿,回风欲雨凉。久知痴有绝,端为酒成忙。可是嘲须解,平生一漫郎。

问讯东篱菊,如今开未开。不应辜酒伴,宁是欠诗催。屈指秋将尽,关心日几回。霜风不相借,何意尚徘徊。

陈年古屋瓦浮虚,穿漏时将被覆书。集谢曾陪上相后,映孙难忘秀才初。砖花似镂多奇异,檐柱如排少阔疎。吏卒报衙天未晓,老身牵强类冠狙。

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主人一去池水绝,池鹤散飞不相别。青天漫漫碧水重,知向何山风雪中。万里虽然音影在,两心终是死生同。池边巢破松树死,树头年年乌生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谈星这士如星密,得似川官万之一。雅筹到手疾如飞,口觜翻澜眼波碧。相逢笑问雌甲辰,掀髯怂惥曲江春。自怜蹭蹬负岁月,敢谓渠侬许可真。明时取士非唐比,忠臆不空人所耻。三筹交臂输少年,只较刘蕡差胜尔。川官重来话荣枯,声言温饱非所图。他时散漫游江湖,未省还能访我无。

今年一尺雪,大盎想春沽。乌帽有何好,青鞋绝世无。老泓元有韵,瘦颍要时呼。跛跛没伎俩,归来真老卢。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