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叔通元弼坦夫

田三昔同寮,向我每倾倒。
当年或龃龉,反覆看愈好。
寇三我部民,孝悌化邻保。
有如袁伯业,苦学到衰老。
石生吾邑子,劲立风中草。
宦游甑生尘,菽水媚翁媪。
我穷交旧绝,计拙集枯槁。
三子尤见存,往复纷纻缟。
迎我淮水北,送我睢阳道。
愿存金石契,凛凛贯华皓。

作品评述

《留别叔通元弼坦夫》是苏轼所作,描写了与友人叔通、元弼及坦夫的离别之情。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田三昔同寮,向我每倾倒。
当年或龃龉,反覆看愈好。
寇三我部民,孝悌化邻保。
有如袁伯业,苦学到衰老。
石生吾邑子,劲立风中草。
宦游甑生尘,菽水媚翁媪。
我穷交旧绝,计拙集枯槁。
三子尤见存,往复纷纻缟。
迎我淮水北,送我睢阳道。
愿存金石契,凛凛贯华皓。

诗意:
这首诗是苏轼离别友人的作品。他首先提到了与田三曾经共同度过的时光,田三对他非常倾慕。即便有过一些争执,回想起来反而越发感慨良多。接着,苏轼提到了寇三,他是苏轼的部属,以孝悌的美德感化了周围的人,就像袁伯业一样,一生都在苦学并直到年老。然后,苏轼描写了石生,是他的乡邑之子,坚毅地矗立在风中的草地上。接下来,苏轼谈到了自己在官场的沉浮和岁月的流逝,以及菽水的美景。他感慨自己在困境中与旧交渐行渐远,才发觉自己的计划愚笨,集聚的力量已如枯槁。然而,三位友人依然对苏轼存有深厚的情谊,在离别时给予了他衣袍和白色绫帛作为礼物。最后,苏轼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与他们保持深厚的友谊,就像金石之间的契约一样坚定,贯穿于美丽的华皓之间。

赏析:
这首诗词以离别为主题,展现出苏轼与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苏轼通过描述与田三、寇三和石生的交往,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怀念之情。他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在官场和人生中的沉浮感受,以及对旧友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惜。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提到田三和苏轼的一些争执,强调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即使有所磕碰,回想起来反而觉得更加可贵。另外,描绘石生在风中坚毅地立于草地上,与苏轼在宦游中受尘土的沾染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石生的坚韧和苏轼的无奈。

整首诗词以流畅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苏轼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它不仅表达了离别之情,更深层次地探讨这首诗词《留别叔通元弼坦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作品。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田三昔同寮,向我每倾倒。
当年或龃龉,反复看更好。
寇三我部民,孝悌化邻保。
有如袁伯业,苦学到衰老。
石生吾邑子,劲立风中草。
宦游甑生尘,菽水媚翁媪。
我穷交旧绝,计拙集枯槁。
三子尤见存,往复纷纻缟。
迎我淮水北,送我睢阳道。
愿存金石契,凛凛贯华皓。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与友人叔通、元弼和坦夫离别时的情感。诗中首先提到了与田三过去共同度过的时光,田三对苏轼非常倾慕。即使有过一些争执,回想起来反而更珍贵。接着,苏轼提到了寇三,他是苏轼的部下,通过孝悌之道感化了周围的人,就像袁伯业一样,苦学到年老。然后,苏轼描写了石生,他是苏轼的乡邑之子,在风中坚毅地立于草地上。接下来,苏轼谈到了自己在官场中的辛苦和岁月的流逝,以及菽水的美景。他感叹自己与旧友渐行渐远,意识到自己的计划愚笨,聚集的力量已经枯槁。然而,三位友人仍然对苏轼怀有深厚的情谊,离别时给予他衣袍和白色绫帛作为礼物。最后,苏轼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与他们保持深厚的友谊,象征着坚定如金石的契约,贯穿于美丽的华皓之间。

赏析:
这首诗词以离别为主题,展示了苏轼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和对友谊的珍视。苏轼通过描述与田三、寇三和石生的交往,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怀念之情。他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在官场和人生中的沉浮感受,以及对旧友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惜。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提到田三和苏轼的一些争执,强调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感,即使有过磕碰,回想起来反而更加珍贵。另外,描绘石生在风中坚毅地立于草地上,与苏轼在宦游中受尘土的沾染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石生的坚韧和苏轼的无奈。

整首诗词以流畅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苏轼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它不仅表达了离别之情,更深层地探讨了友情的真挚和对过去时光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汉宫铅粉净无痕。蜡点寒梢水畔村。忍犯冰霜欺竹柏,肯同雪月吊兰荪。骚人咏去清诗健,驿使传来旧典存。病眼浑疑春思早,一枝聊洗画图昏。

去日清霜菊满丛。归来高柳絮缠空。长驱万里山收瘴,径度层波海不风。阴德遍,岭西东。天教慈母寿无穷。遥知今夕称觞处,衣彩还将衣绣同。

野亭依柳树,水路出桑林。问俗谁能解?怀思自不禁。远山归眼小,孤雁入云深。可笑西京客,持杯学楚吟。

钟断危楼鸟不飞,荧荧何处最相宜。香然水寺僧开卷,笔写春帏客著诗。忽尔思多穿壁处,偶然心尽断缨时。孙康勤苦谁能念,少减馀光借与伊。

方困长涂滑,俄逢赫日明。只忧开太早,却恐雨还生。

春风千里下屏星,荆棘丛中稻眼青。凋瘵已肥身已瘠,丹砂还解此公灵。

重关钟漏通,夕敞凤凰宫。双阙祥烟里,千门明月中。酒杯浮湛露,歌曲唱流风。侍臣咸醉止,恒惭恩遇崇。

端为稽田赋未均,一时板籍尽更新。三年敢作贤劳叹,政恐才疎负邑人。

桑阴柔弄羽葆。莲渚芳容窈。翠叶浓漳屋,绵蛮时啭黄鸟。闲步挼嫩草。鱼儿闹。作队游苹沼。画屏小。纱厨簟枕,接挼沈醉犹倒。华胥境界,燕子几声催晓。携手兰房未步到。还觉。衷情知向谁表。

今日中牟令,当年太守孙。独能怜此老,肯避席为门。寒日风涛壮,边城簿领繁。平生子曾子,白首得重论。

君不见笔端如谓,顷刻匹纸生琅玕。霜柯雪干铁石色,忽作小山烟雨寒。问君何从得此本,湖州嫌浓眉州软。风轩月槛一相逢,妙处不与人意远。人言学画先学影,此君风骨青云并。林深有路鸟声真,日高无人山气静。平生见此我不疏,逢侯得画两有余。从今洗眼空山底,更读人间潇洒书。

无忧树下浴婴孩,清晓蔷薇带露开。转过衲僧相见处,后槽驴马出胞胎。

百步桥南解缆初,香醪五木隔年储,不须合路寻鱼鲊,但向分湖问蟹胥。

战败苻坚百万兵,晋家宗社赖而存。当时若使玄犹在,国祚桓玄未可吞。

季咸莫测壶丘子,詹尹安知屈大夫。老子即今无可卜,问君活得几年无。

月明花满地,君自忆山阴。谁遣因风起,纷纷乱此心。

宰官得度却无能,直断曹溪一点灯。脱体化为牛马走,只身归是水云僧。晚烟破灶迷村落,桴鼓哗空走稻塍。弄水看山元未足,半规初月上觚棱。

白云风散聚天香,霞彩高明道味长。银汉影沈星乍没,又看红日起扶桑。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弟过江东得附辞,奠犹乖往冲奚为。情真未觉幽明负,贫病牢人甚絷维。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