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凤凰台

龙虎势称雄,凤凰台望浓。
潮翻江汉转,地扼楚淮冲。
平野频烽火。
孤城半稑穜。
丹楹傍萧寺,尘扆识高宗。

作品评述

《金陵凤凰台》是一首宋代汪宗臣创作的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龙虎势称雄,
凤凰台望浓。
潮翻江汉转,
地扼楚淮冲。
平野频烽火,
孤城半稑穜。
丹楹傍萧寺,
尘扆识高宗。

诗意:
这首诗以金陵(现在的南京)为背景,描绘了金陵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沧桑。诗中通过描绘龙虎之势、凤凰台的浓郁氛围以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展现了金陵的繁荣和地位的崇高。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平野上频繁燃起的烽火和孤城的形象描绘,表达了历史上的战乱和金陵城的坚守。最后两句提到了丹楹傍萧寺和尘扆识高宗,暗示了金陵作为南宋的都城,历史上曾是宋高宗的居所。

赏析:
这首诗以富有雄浑气势的描写方式,展现了金陵城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沧桑。通过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形象,如龙虎和凤凰,诗人塑造了金陵城的威严和繁荣。潮翻江汉转、地扼楚淮冲这样的描写,突显了金陵的地理优势和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力。平野频烽火、孤城半稑穜的描绘则展现了历史上战乱频发的景象和金陵城的坚守。

最后两句提到的丹楹傍萧寺和尘扆识高宗,为诗词增加了历史色彩。丹楹是宫殿中使用的一种红色柱子,傍萧寺表示金陵城附近有古寺庙。尘扆则指帘幕,识高宗指认识宋高宗。这些细节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金陵城的敬仰和对宋高宗的臣服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金陵城的描绘,展现了其繁荣和地位的崇高,同时也表达了历史上的战乱和金陵城的坚守。诗人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历史细节,将读者带入金陵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中,给人以深深的感受和思考。

诗词推荐

请说轩辕在时事,伶伦采竹二十四。伶伦采之自昆丘,轩辕诏遣中分作十二。伶伦以之正音律,轩辕以之调元气。当时黄帝上天时,二十三管咸相随,唯留一管人间吹。无德不能得此管,此管沉埋虞舜祠。

明朝欲见琴尊伴,洗拭金杯拂玉徽。君乞曹州刺史替,我抛刑部侍郎归。倚疮老马收蹄立,避箭高鸿尽翅飞。岂料洛阳风月夜,故人垂老得相依。

楼船欣集事,筹画见优长。倦雨休征旆,披襟纳晚凉。輶轩同谕蜀,昼锦暂还乡。何幸贻珠玉,流传过乐浪。

今年人苦旱蝗饥,正需平糶无南溪。今年江南梅不开,正恨南溪诗不来。李悝不作虽堪伤,不过饥民雷转肠。少陵不作世懔懔,乾坤万象无题品。苍天苍天能令南溪迹成古,不信收得诗名和迹去。吁嗟笏笔千丈强,风淡淡兮烟苍苍。

群贤修禊,书法遂东。永欣之传,盛于越中。褚虽莫留,犹有远公。至今千岩,飒然清风。

平生蒋诩径,家傍扬云宅。木老夏敷阴,泉疏春动脉。索居每怀弟,斗食身久客。况乃蒲柳姿,茂悦非松柏。

洞口天容黯,灵宫暂洁斋。中宵轻霡霂,向晚卷云霾。岩削苍璆璧,峰攒碧玉钗。水花纷迸峡,石乳溜垂岩。喷浪迟归舫,穿涛急去{上竹下泊换卑}。布飞千丈直,屏立半空排。木任岩藤束,花从涧草埋。高猿枝袅袅,幽鸟韵喈喈。亭午烟光冷,深春风色飁。便疑与世隔,直与洞仙偕。意得

何用长堤柳,将眉与世颦。

龛龙去东海,时日隐西斜。敬文今不在,碎石入流沙。

何代奇工碾玉英,细髯纤角尽雕成。烟乾雾悄君心苦,风雨长随一掷声。

添线绣床人倦,翻香罗暮烟斜。五更箫鼓贵人家。门外晓寒嘶马。帽压半檐朝雪,镜开千靥春霞。小帘沽酒看梅花。梦到林逋山下。

象服之文,鹊巢之风。化以妇道,以于内宫。采蘋润演,采藻间中。夙夜在公,赞彼累功。

乱水浮花正掩门,花神零落未招魂。春心不与春光尽,细向罗衫觅酒痕。

令节争欢我独闲,荒台尽日向晴山。浑无酒泛金英菊,漫道官趋玉笋班。深愧青莎迎野步,不堪红叶照衰颜。羡君官重多吟兴,醉带南陂落照还。

虽与渔樵共受廛,尚馀气习雪萤边。故须堂下参轮鹿茸,未可灯前骂郑玄。那有传求千斛米,更无策救五铢钱。陈编老矣犹加勉,凿久安知不及泉。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捷径虽云可去,故人有约难休。往矣百书一面,豁然一日三秋。

坐上花光欲照人,深疑花是洛中神。已拼今日如泥醉,何必须分妄与真。

海门相别住荆门,六度秋光两鬓根。万象倒心难盖口,一生无事可伤魂。石头城外青山叠,北固窗前白浪翻。尽是共游题版处,有谁惆怅拂苔痕。

古人所愿为,莫若言事官。前后五百辈,风节何索然。士所甚荣者,草诏登金銮。缪妄或预选,文章何足传。又如相人国,操秉中书权。奸邪杂庸懦,覆餗鼎实颠。代天分百工,设此三要职。我虽幸登名,三不践其一。尝叨台谏命,大臣阴见柅。击搏非所能,甘受一麾斥。于时已溃乱,竟不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