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居合江楼

海山葱曨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
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
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
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作品评述

《寓居合江楼》是苏轼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海山葱曨气佳哉,
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
肯为苏子浮江来。

江风初凉睡正美,
楼上啼鸦呼我起。
我今身世两相违,
西流白日东流水。

楼中老人日清新,
天上岂有痴仙人。
三山咫尺不归去,
一杯付与罗浮春。

中文译文:
海山葱茂的景色多么美好,
两条江河汇合处红楼崛起。
蓬莱方丈应该不远,
愿意为苏子让路浮游江中来。

江风初凉,睡眠正美好,
楼上的鸦鸣呼唤我醒来。
我现在的身世与理想相背离,
向西流去的是白日,向东流去的是水。

楼中的老人生活清新自在,
天上岂有痴迷的仙人?
三座山峰离我近得像指尖,
只酬一杯酒给罗浮山的春天。

诗意和赏析:
《寓居合江楼》描绘了苏轼寓居在合江楼的情景和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诗中展示了苏轼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首先,苏轼以生动的描写形容了合江楼周围的美景,海山葱茂,气氛宜人。楼台耸立于两江汇合之处,给人以壮丽的视觉印象。

接着,苏轼表达了对蓬莱方丈的向往,认为这座仙山的所在应该不远,希望自己能像仙人一样自由自在地在江中漂泊。

然而,苏轼意识到自己的身世与理想相背离,他所面对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东西流逝。白日向西流去,水向东流去,正显示出自然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常。

在合江楼的楼上,苏轼听到鸦鸣的呼唤,醒来迎接新的一天。这里暗示了苏轼的睡眠是那么美好和安详,但他也意识到人生的责任和使命。

诗的后半部分,苏轼以楼中的老人为对比,揭示了人世间的真实。老人生活清新自在,与天上的痴迷仙人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最后两句诗,苏轼想到了离他很近的三座山峰,咫尺之间却无法归去,只能将一杯酒献给罗浮山的春天。这里表达了苏轼对自然和诗意的赞美,也暗示了他对人生的抱负和追求。

整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意境和对自然的感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寓居合江楼》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海山葱曨气佳哉,
海山葱茂,气候宜人。
二江合处朱楼开。
两条江河交汇处有一座红色的楼台崛起。
蓬莱方丈应不远,
蓬莱方丈应该不远,
肯为苏子浮江来。
愿意为苏子提供漂流的江水。

江风初凉睡正美,
江风初凉,睡眠正美好,
楼上啼鸦呼我起。
楼上的啼鸦呼唤我起床。
我今身世两相违,
我现在的身世与理想相背离,
西流白日东流水。
白日向西流去,水向东流去。

楼中老人日清新,
楼中的老人度过清新的每一天,
天上岂有痴仙人。
天上岂有痴迷的仙人。
三山咫尺不归去,
三座山峰近在咫尺却无法归去,
一杯付与罗浮春。
只能将一杯酒赠予罗浮山的春天。

诗意和赏析:
《寓居合江楼》描绘了苏轼寓居在合江楼的景色和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首先,苏轼描述了合江楼周围的美景,海山葱茂,气候宜人,给人以愉悦的感觉。楼台耸立于两条江河交汇之处,展现出壮丽的景象。

接着,苏轼表达了对蓬莱方丈的向往,认为这座仙山应该离得不远,愿意漂流在江水中,去探寻蓬莱方丈的存在。

然而,苏轼意识到他的现实身世与理想相背离,他所面对的是逝去的时光。白日向西流去,水向东流去,象征着自然和人生的无常。

在合江楼的楼上,苏轼听到啼鸦的呼唤,唤醒了他美好的睡眠。这里暗示了苏轼的睡眠是宁静和美丽的,但他也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使命。

诗的后半部分,苏轼通过对比楼中的老人和天上的痴迷仙人,展示了人世间的真实。楼中的老人过着清新自在的生活,而天上的仙人却是一种幻想,不存在。

最后两句诗,苏轼想到了离他很近的三座山峰,却无法返回,只能将一杯酒献给罗浮山的春天。这里表达了苏轼对自然和诗意的赞美,也暗示了他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意境和对自然的感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王税官遗我一纸书,告我六十七滩名。舟人爱捷不爱稳,劝群勿盘官莫听。曹先生遗我一纸书,四百馀字相丁宁。扶持世道贵深稳,切莫浪战倾人城。两书共作一书卷,一百十发手不停。口吟一字三太息,眼泪迸作黄流倾。我生三十有六岁,今年始别父母行。母兮恐我蹈天险,梦寐听我盘滩

纶阁知孤直,翻论北巷贤。且縻莲幕里,会致玉阶前。洙泗秋微动,龟蒙月正圆。元戎军务息,清句待君联。

皇振厥猷,法天以宁。我法我度,我经我营。或风或雨,或雷或霆。日月昭然,奋皇之明。霜肃以平,露泽以清。左右百辟,烂兮敷星。

罘罳凉月午阴移,漠漠重帘怨阿螭。竹泫啼红犹染泪,藕分纤碧尚牵丝。题封欲寄金条脱,收子休弹玉局棋。惆怅章台南畔柳,何人折尽最长枝。

大道只在目前,要且目前难睹。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言语。

苒苒前期远,穷途一可伤。有时闻落叶,不语立残阳。塞草秋先白,溪沙晚更光。那堪望天末,燕雁又成行。

湖边柳色媚清涟,湖上新荷叠绮钱。料得高人初出郭,眼中风物一醒然。

一棹巨川舟,相随物外游。芳尘曾未逐,春兴若为酬。酌石花阴湿,题岩藓墨浮。沙鸥应笑我,留住瀫溪头。

前岁山人来访逮,墓田丙舍报余知。法书尚宝元章帖,拙笔深惭有道碑。重作大招难尽意,共谈太极永无期。可怜老病忘昏昼,但记西窗剪烛时。

火星岩下石凌壁,阁上相忘止一僧。莫问人间兴废事,门前流水几前灯。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梦中几度寻安道,也似当年泛剡回。可是山中缘未断,又从云外寄诗来。

独卧经秋堕鬓蝉,白杨风起不成眠。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夜襟损翠钿。

几年来瘴外,此夜宿溪中。照枕残鸡月,吹灯落叶风。庐循犹伪国,杨仆已衰翁。起戴寒星去,前村烧影红。

君去民称颂,吾州录事廉。平心决蛮触,恕笔谳髠钳。守法仁人勇,持身处女严。城中旗傍盛,不欠恶诗拈。

丛篁深翳景,草木未知春。晴漏林间日,寒生水上苹。萦纡通邃径,寂历远嚣尘。更渡长桥去,无边物色新。

乘炎出何许,人意以微看。怒剑休追逐,疑屏漫指弹。与蚊更画夜,共蜜上杯盘。自有坚冰在,能令畏不难。

玉山突兀压乾坤,出得朱门入戟门。妻是九重天子女,身为一品令公孙。鸳鸯殿里参皇后,龙凤堂前贺至尊。今日澧阳非久驻,伫为霖雨拜新恩。

王店有邮吏,养鸡殊可笑。昂然处高襟,不肯以时嘂。官有宿此者,西征待初晓。鸡竟不一鸣,问吏吏已告。云此最荒绝,左右悉蓬蓼。狐狸占为宅,恣横不可道。前此三四鸡,一一遭其暴。寻声即知处,尽获爪牙吊。自后始得此,其若有人教。东方或未明,群丑尚腾趠。此鸡但钳结,直伺

宿业因缘人不知,如今啐啄与同时。今生欢喜偿他了,来世分明不欠伊。梦幻色身从败坏,闲田虚树已生枝。休休休也归家去,石云怀胎产一儿。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