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舟者歌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作品评述

挽舟者歌翻译

翻译
我的哥哥去东征高句丽,已经在青山下活活饿死。
我今日为皇帝龙舟拉纤,被困在这千里长的隋堤。
现如今普天下正闹饥荒,一路上已没有多少粮米。
望前方还有长长的路程,如何能平安地返回故里?
荒沙中的寒骨令人哀叹,幽魂野鬼在荒草中悲泣。
家中的妻子在日夜哀伤,高堂二老不见儿的影子。
怎能遇到一位侠义之人,怜悯这不知姓名的尸体。
引领这个孤魂返回故乡,背负这白骨回到家中去。

注释
1.征辽东:辽东:郡、国名。战国燕置郡,辖境相当于今辽宁大凌河以东。西晋改为国。十六国后燕末地入高句丽。隋大业七年至十年(611-614),炀帝三次东征高句丽。
2.青山:在今辽宁义县东北。
3.挽龙舟:在岸上牵引帝王所乘的船。
4.隋堤: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谓之隋堤。
5.方:正当。
6.路粮:途中所需粮米。些:少量。
7.安:如何、怎么。
8.枕:横躺。一作“惋”。
9.悲损:因悲伤而瘦损。
10.老:长辈,老父、老母。
11.义男儿:仗义的男子汉。
12.无主尸:设想自己死后,尸体无人料理。
13.负:背,担负。

挽舟者歌赏析

  开首四句,即以高度概括的语言、自己亲历的事实,控诉了隋炀帝发动战争和三下江都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隋炀帝在大业八、九、十三年曾三次东征高丽,仅大业八年一次,就分十二路发兵一百一十三万余人,战死者不下三十万。接着,就以“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来说明这种灾难简直是接二连三。“龙舟”,隋炀帝南下江都时特制的一种大船,据《通鉴·隋纪》载,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共四层,上有正殿、内殿、朝堂及许多其他房屋。儿子被征去打仗饿死途中的余痛未消,自己又被征来拉纤,这已经够痛苦了,更痛苦的是也被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困境。

  “方今”以下四句,即具体叙述自己所处的困境:当今普天下的收成都不好,路上的口粮简直没有一点点(“些小”),这一去路程有三千里,路遥无粮性命怎能保,恐怕是要死在路上了。“方今天下饥”一句,似轻实重,看似在解释“路粮无些小”的原因,实则已将普天之下民不聊生的境况概括反映了出来。看来,不仅是歌者陷入了“路粮无些小”,“此身安可保”的困境,大多数纤夫、普天下的百姓,怕也都要为无粮而丧命了。

  “寒骨”以下四句,是歌者想像自己死后的情景:我的尸骨将被抛撒在荒郊野外,任凭风吹日晒;游荡异乡的孤魂,将在烟雾荒草间哭泣。家中的妻子,将因悲伤而哭坏身体;父母双亲将因盼我归去而望穿双眼。这是何等凄惨的画面。这虽是歌者设想死后的情景,但却是十分真实的。无论远征军士也罢,无论远行民夫也好,该有多少人暴死荒郊,该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儿子饿死青山、全家悲痛欲绝的情景,他都是亲历了的。因此,对自己死后的情景也就描绘逼真。

  “安得”第四句,是诉说自己惟一的希望。歌者已自料必死,且尸陈异乡,因此,他只希望能有个义气男儿,将他这无人认领的尸体焚烧,把他的骸骨运回乡里,把他的亡灵引渡回家。这歌者竞不作活着归来之想,而把能将骨骸运回作为惟一的希望,其情也可哀,其境也可知。这是他对“义男儿”的希望,同时也是对逼迫他陷入死亡境地的统治者的控诉。若无隋炀帝的重赋繁役,他何以必死。把人逼到将尸骨运回便算幸运,这是一个何等黑暗残暴的社会。

  这是一首直接表达人民悲痛和愤恨的民歌。它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控诉了隋炀帝给人民造成的灾难,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语言质朴凝重,情感真切动人。

挽舟者歌创作背景

  隋炀帝即位后,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及各处离宫四十余所;他还增筑长城,开凿运河,并发动了对吐浑和高丽的大规模战争;他还从洛阳坐船三下江都(今江苏扬州),驱使数万船工拉纤。这浩繁的劳役、兵役,加上苛虐的横征暴敛,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整个隋炀帝时代,可谓赋重役繁,民不堪生。这首民谣,就是隋大业十三年(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时,挽舟民夫们感于处境所作。

作者介绍

佚名,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诗词推荐

野寺初容访静来,晚晴江上见楼台。中林有路到花尽,一日无人看竹回。自晒诗书经雨后,别留门户为僧开。苦心若是酬恩事,不敢吟春忆酒杯。

夜读荆轲传,掩卷喟然叹。结交天下士,贤哉太子丹。报秦一片心,秋莲孤剑寒。介绍田先生,得结荆卿欢。太子一语疑,先生甘自残。荆卿欲藉手,临事敢开口。走见樊於期,愿借将军首。将军搤擥言,念此固已久。得复平竹仇,性命何足有。四雄英烈风,精诚凌白虹。函关初未入,气已

长年离别情,百盏酒须倾。诗外应无思,人间半是行。路遥嘶白马,林断出红旌。功业今应立,淮西有劲兵。

初心半信术家流,百诺于兹未一酬。一行无非占不验,北平终是命难侯。云宵许我乘南鹄,江海教谁伴白鸥。季主游方逢贾谊。殷勤勉为汉家谋。

湘南夜水风露清,月明耿耿波益平。婵娟有人步罗袜,琼璫玉佩双娉婷。可怜玉骨埋藏久,肠断人间无复有。岂知化作兰若莲,宿契未忘犹并首。想应快意洗尘缘,不向谢池争取妍。玻璃盘中净土颊,一心稽首西方仙。请君以图献天子,当与嘉禾并周史。毋令寂寞堕空山,泣月辈云清夜残。

五载青衫走两都,北门官绪更区区。马鞍出带残更梦,却是双飞邺县凫。

不听陈轸信张仪,六里商於果见欺。既舍黔中西换得,又令生去益堪悲。

山房更近仙翁井,汲水僧归秋夜永。石上行吟万境空,白猨叫在青松顶。

伊余幼且贱,所禀自以殊。弱岁谬知道,有心匡皇符。意超海上鹰,运跼辕下驹。纵性作古文,所为皆自如。但恐才格劣,敢夸词彩敷。句句考事实,篇篇穷玄虚。谁能变羊质,竞不获骊珠。粤有造化手,曾开天地炉。文章邺下秀,气貌淹中儒。展我此志业,期君持中枢。苍生眼穿望,勿作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政是国家多事秋,渝川县尉亦风流。吟诗不废公家事,坐使孟郊输一筹。

吾思夷陵山,山乱不可究。东城一堠余,高下渐冈阜。群峰迤逦接,四顾无前後。忆尝祗吏役,钜细悉经觏。是时秋卉红,岭谷堆缬绣。林枯松鳞皴,山老石脊瘦。断径履颓崖,孤泉听清溜。深行得平川,古俗见耕耨。涧荒惊麏奔,日出飞雉雊。盘石屡欹眠,绿岩堪解绶。幽寻叹独往,清兴

一叶下林表,秋色满蘅皋。江风吹雨初过,天宇一何高。蜡屐径来堂上,倚杖_然长啸,万里看云涛。逸兴浩无际,安得驾灵鳌。叹吾生,天地里,一秋毫。江山如传,古来阅尽几英豪。回首只今何在,举目依然风景,此意属吾曹。欲去重惆怅,松径冷萧骚。

醉中虽可乐,犹是生灭境。云何得此身,不醉亦不醒。痴如景升牛,莫保尻与领。黠如东郭{左俊去亻右免},束缚作毛颖。乃知嵇叔夜,非坐虎文炳。

我住湖山岁月赊,年年长醉海棠花。忆昨君来花未放,却言花放定相过。亦欲花间同一醉,肯教垂老负阳和。东风始动花始蕊,君已翩然到我家。意君为花必少驻,那知事复成参差。眼底垂丝先弄影,一时浮艳亦堪夸。岂若神仙真态度,红妆翠袖肩相摩。踌躇花下不忍别,回头彼此奈愁何。

陡觉老秋郊,山臞出岭坳。萧骚风脱叶,清峭树留梢。渐失牛羊径,难藏鹳鹊巢。炉烘供夜读,童扫莫轻抛。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

云冻风弥鸟绝踪,洞山只道没西东。等闲目击谁相委,赖遇丹霞作炭红。

醉袖舞低千嶂月,清歌遏住九天云。鸿归燕去伤秋老,鹤唳猿啼觉夜分。

玉壶冰始结,循吏政初成。既有虚心鉴,还如照胆清。瑶池惭洞澈,金镜让澄明。气若朝霜动,形随夜月盈。临人能不蔽,待物本无情。怯对圆光里,妍蚩自此呈。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